聖彼得大教堂
梵蒂岡漫話
聖彼得大教堂坐落在梵蒂岡城內,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教堂。梵蒂岡城位於意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的梵蒂岡高地上,是歐洲最小的國家,麵積隻有440平方千米。作為曆史上教皇國的延續,它是一個特殊形態的政教合一的國家。雖然國家小,卻因幾個世紀以來一直都是天主教教皇的駐蹕處,成為全世界9億天主教徒心中的聖地,集中了一批舉世無雙的藝術品和建築傑作。修築在使徒聖彼得墓上的大教堂是全城的中心,它還是一座將意大利文藝複興與巴洛克藝術集於一體的殿堂,為天主教的中心教堂,是歐洲天主教徒的朝聖地,也是文藝複興時期文化與宗教的不朽象征。
大教堂溯源
梵蒂岡在羅馬帝國時代原本是一片沼澤地,後被整建為競技場。其間皇帝卡利戈拉從埃及運來一座方形尖碑,以點綴這座競技場。公元64年,耶穌的十二門徒之首——彼得在此殉難,並葬於附近的異教徒公墓。到了4世紀時,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將這片土地贈予基督教會,並在聖彼得陵墓上建造了第一座教堂。8世紀時,倫巴底人的侵擾,使得教皇史蒂芬二世求助於法蘭克國王丕平。丕平不但擊退了倫巴底人,還將羅馬及其鄰近的地區全部贈子教皇,造就了“教皇國”的產生。君士坦丁時代興建的教堂到了15世紀己岌岌可危,1452年教皇尼古拉五世曾下令整修舊教堂,但整建工程卻隨著教皇的去世而告終結。1506年,教皇朱利爾斯二世接受建築師布拉曼特的建議,決定將舊教堂全麵改建。極具野心的布拉曼特說:“我要建造一座優於君士坦丁大帝會堂的巴特農。”工程浩大、資金不足又使得改建進度停滯不前,加上教廷日益腐化,宗教改革風起雲湧,種種的因素致使布拉曼特去世時,新教堂隻豎立了四根圓柱。接手的拉斐爾繼續進行教堂的修建,企圖將布拉曼特的設計全盤改變,不過也未能實現。1520年,帕魯奇繼續工作,恢複了布拉曼特最初的構想,16年後接任他的建築師小聖加羅也隨其足跡進行。1546年,米開朗基羅以老暮之年出任總監督一職。他保存了原建築架構,但新創了一個巨大的圓頂,此舉為世人稱道。建築結構最後完工的教堂正麵由馬德諾完成。教堂內部則多出於貝爾尼尼之手,隨後他又完成了名垂不朽的傑作——聖彼得廣場。
聖彼得廣場
聖彼得廣場位於聖彼得大教堂前,被稱為世界上最對稱、最壯麗的廣場。這個集中各個時代精華的廣場,是由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爾尼尼於1667年設計並花去11年時間建成的。廣場呈橢圓形,長340米,寬240米,地麵用黑色小方石鋪砌而成,兩側有半圓形大理石柱廊環抱,造型和諧,氣勢恢宏。柱廊共有284根圓柱和88根方柱,分排四列,形成三條向外的走廊。廣場的每根石柱頂端的平台上,各有一尊3.2米高的大理石雕像,他們都是羅馬天主教會曆史上的殉道者,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高插雲霄的方尖石碑,碑尖上是釘死耶穌的十字架造型。據說聖彼得在這裏被倒掛在十字架上。在廣場兩側各有一個銀花飛濺的美麗噴泉。站在噴泉之間的圓形白色大理石處,觀望兩側的拄廊,四排石柱隻能看到前麵一排,這是貝爾尼尼匠心設計的一種透視效果。
聖彼得大教堂從興建到落成,不但是一部文藝複興到巴洛克時代的藝術史,也是一部宗教變遷史。大教堂保存有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布拉曼特和小聖加羅等大師們的傑作,均為藝術珍品。教堂的屋頂和四壁都飾有以《聖經》為題材的繪畫,不少是名家作品。最惹人注意的雕刻藝術傑作主要有三件:一是米開朗基羅24歲時的雕塑作品,聖母懷抱死去的兒子的悲痛感和對上帝意旨的順從感在作品中刻畫得淋漓盡致。二是貝爾尼尼雕製的青銅華蓋。它由四根螺旋形銅柱支撐,足有五層樓房那麼高。華蓋前麵的半圓形欄杆上永遠點燃著99盞長明燈,而下方則是祭壇和聖彼得的墳墓,隻有教皇才可以在這座祭壇上,麵對東升的旭日,當著朝聖者舉行彌撒。三是聖彼得寶座,也是貝爾尼尼設計的一件鍍金的青銅寶座。寶座上方是榮耀龕及佩有象牙飾物的木椅,椅背上有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開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傳說這把木椅是聖彼得的真正禦座,其實它是加洛林國王泰查二世的贈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