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世界文化古城(5)(2 / 3)

海港.運河.橋

聖馬可海港是指聖馬可堤岸之前的海麵。聖馬可海港以聖喬治島、猶太島、海關海岬為界。聖喬治島、海關海呷與聖母瑪麗亞教堂,好像三顆明珠放在威尼斯的入口。

威尼斯大大小小的水巷如同一般城市中的街道,3.2千米長,70米寬的大運河就是它的“主街”。在這座水城中,各式各樣的船隻就成了唯一的交通工具。坐上小船沿威尼斯運河而行,大運河展開它獨特的畫卷——各種風格的建築臨水而立,紅色、粉色、黃色、白色的外牆與各種風格流派的樣式盡現姿采,許多府邸華麗端莊,白石的卷柱、五彩的簷牆、精美的花飾比比皆是。而普通的民宅卻也含蓄雅致,高低錯落之間透露出一股靈氣。大運河上有許多橋,所有的橋麵都平整光潔,橋上的扶欄也多為石頭砌成,多數橋都不高,也不寬,一般為幾米上下,與威尼斯的建築風格相稱。星羅棋布的石橋與橋下行駛的無數小艇把這座水上城市裝扮得別具一格。著名的裏亞托橋是一座單孔的大理石橋,建於1590年,長有48米,橋上兩側的各式店鋪把22米寬的橋麵占得滿滿的。橋兩岸是威尼斯著名的商業街,曾一度是歐洲的商業中心,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就把這裏描繪成商人和放債者的聚集地。穿過裏亞托橋,河道漸漸開闊起來,遠遠地能望見聖喬治島上大教堂前高高的鍾塔,聖馬可廣場就在附近。聖馬可廣場西麵不遠的水巷中有一座小巧的天橋,那就是著名的“歎息橋”。過去,死囚們從這裏走向刑場時,透過橋側麵的兩個小小鏤窗看到塵世的美景和前麵等待訣別的親友時,總不免會喟然長歎,故得此名。

比薩大教堂與廣場

比薩曆史

比薩城,位於佛羅倫薩西北方向,曆史上是個海濱城市。比薩出土的最早文物,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和公元前6世紀~前3世紀埃及特魯裏亞人的統治時期。最早的比薩居民是利百裏亞人,他們的祖先是凱爾特人,後來希臘殖民者來到這裏。

在埃特魯裏亞經濟時期,比薩處於埃特魯裏亞北部疆土的最邊緣,無疑受到沃爾泰拉民族的影。向當時它隻不過是一個很小的漁業小鎮,居民擅長造船。由於所居住的阿爾諾河頻繁地發生水災,比薩的居民因此經常被迫遷居。埃特魯裏亞羅馬化時期,在羅馬人與利古裏亞人及迦太基人的戰爭中,比薩與羅馬人聯盟,從而得到了發展。比薩地理上位於河流的入海口,著名的比薩港成為羅馬海軍艦隊理想的海軍基地。比薩港在對利古裏亞人和高廬人的遠征,以及對科西嘉、撒丁尼亞和西班牙沿海地區的軍事支持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同羅馬人聯盟的初期,比薩成了拉丁人的一個直轄市殖民地。在奧古斯都時代,它叫作朱裏亞.比薩那.奧布賽昆斯殖民地。由於人口的增長和造船業及商業貿易的發展,城市建設得到擴大。比薩先後建起了奧雷裏亞大街和艾米裏亞斯考裏大街,後來又構築了城牆。到了羅馬帝國時期,這裏出現了一些輝煌、重要的公共建築和民用建築。

羅馬帝國滅亡以後,比薩曾經幾易其主。早期先後來到這裏的有薩巴爾蒂人和法蘭克人。在中世紀早期,城市迅速擴大,它作為重要海港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到了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比薩居民迎來了新的時代,二戰時比薩城曾受到嚴重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