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世界聞名古城(1)(3 / 3)

位於廣場南側的聖母瑪麗亞聖塔建於1716年,不僅是中心廣場,也是泰爾契最重要且規模最大的裝飾性宗教建築。這座聖塔是一座精美的石造建築,頂端是腳踏地球的聖母瑪麗亞雕像,塔身中部和下部裝飾著許多天使和聖女的雕像。在聖母瑪麗亞聖塔細膩精致的雕刻中,人們可以感受到歐洲聖塔建築藝術的獨有魅力。

除了聖母瑪麗亞聖塔,中心廣場上還建有兩座公共泉池。位於廣場中心的下泉池原為木質地,1611年改用岩石重建,17世紀後期泉池中又豎立起聖瑪格麗特石雕作為裝飾,所以也被稱為聖瑪格麗特泉池。靠近聖母瑪麗亞聖塔的上泉池也曾是木造的,1827年改為石造後,在池中心安放了石雕像。不過這裏安放的是塞拉尼斯和酒神狄奧尼索斯,因為當地百姓認為這樣做對淨化水質、釀出好酒極有幫助。

多彩的民居

色彩鮮豔、外觀優美的民居,是中心廣場上的一大亮點。這些古老民居的排布,在泰爾契建城之初就已定下了基本格局。因此,雖然古城在經過曆史上多次火災和戰亂後一再重建,卻始終保持著與建城之初相類似的規模。所有的民居外部色彩搭配得都很和諧,看上去幹淨而美麗。外牆裝飾多采用當地獨特的粉雕藝術乎法。

克裏姆林宮

見證曆史的城堡

俄語“克裏姆林”的意思是“城堡”,在俄羅斯各大城市的“克裏姆林”之中,以莫斯科的克裏姆林宮最具代表性。它位於莫斯科城市中心,莫斯科河北岸的丘陵上。克裏姆林宮不僅是莫斯科的焦點,也是俄羅斯輝煌的曆史見證。

關於克裏姆林宮的最早的曆史記載始自1156年,那時它隻是一個剛剛建成的橡木城堡,後來日漸發展為莫斯科城。13世紀,蒙古人占領了俄羅斯,兩百多年後,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擺脫了蒙古統治者,在莫斯科定都,克裏姆林宮也隨即成為皇家宮殿。伊凡三世陸續聘請了許多意大利名師,重新擴建了紅場的規模。

莫斯科在拿破侖大軍進攻下成為一座廢墟,好在城市並未淪陷,戰後統治者除了迅速恢複克裏姆林宮的舊有規模外,還在紅場上增建了不少講究色彩裝飾的教堂。今天的克裏姆林宮由一道全長2235米,厚6米,部分高度約20米的磚紅色圍牆包圍,內部麵積達28萬平方米。除了四座城門,19座塔樓外,裏麵還有許多壯觀的建築,包括教堂,皇宮及辦公大樓等,規模十分龐大。

俄羅斯風格的代表建築

克裏姆林宮曾經三次重建,現存的城牆和建築,多半為15世紀伊凡三世時期一步步擴建而成。由於當時希臘正教的重心由君士坦丁堡遷移到莫斯科,在宗教的影響下,這裏的教堂及宮殿建築出現了拜占庭風格的金色圓頂此外,參與擴建的建築師均為意大利名匠,他們在原來的中古俄羅斯傳統建築上又融合了意大利文藝複興樣式,使克裏姆林宮成為特有的俄羅斯式建築。

15世紀末,意大利名建築師及俄國工匠開始修建克裏姆林宮外的城牆。建築新牆時,為了不造成防守上的漏洞,每拆除一小部分舊牆,便立刻建起新牆。這項工程共花了十年時間,並在城牆完成之後的200年裏,陸續建造了19座高大的尖塔。其中最高的、造型最美的塔是1625年的斯巴斯基塔。它是在原來較低的塔樓的基礎上改建而鹹的。這些塔具有嘹望及警示的作用,中間有炮台,射擊孔或秘密通道,形製各不相同,有的是為頌揚聖人而建,有的則是為紀念統治者,其中還有五座兼具城門功能。

廣場上的教堂

克裏姆林宮中心最古老的教堂廣場上,建有聖母升天大教堂、天使大教堂、金色圓頂教堂和聖母領報教堂。幾個教堂內部都有精細的鑲嵌、壁飾和黃金框架的聖像書,燦爛奪目,令人目不暇給。

有五個頂的白色石頭教堂是聖母升天教堂,建於1480年,由意大利建築師修建。曆代大公和沙皇在這裏舉行加冕禮。教堂的山字形拱門和金色圓塔具有俄羅斯東北部教堂建築風格。

天使大教堂建1509年,是從伊凡一世到彼得大帝曆代莫斯科大公和曆代沙皇的墓地。廣場中唯一的世俗建築物是多棱宮,它是克裏姆林宮中最古老的宮殿之一,於1491年建成。多棱宮的主廳在二摟,約有500平方米,大廳正中有巨柱往上伸出的四棱柱支撐圓頂,圓頂上繪有16世紀末的壁畫。

伊凡大帝鍾樓、鍾王和炮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