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古老的建築(12)(1 / 3)

摩訶陀院是素可泰規模最大,最莊嚴的寺院,寺內存巨尊佛祖像及一荷花池塘,曾是素可泰皇室成員祈福作禮的神廟經過多年的努力,素可泰古城終於重放光彩,城內60多處古建築得到修複,85處遺跡得到了發掘和保護。城內宮殿僅剩3米高的台基,蘭甘亨王的碑文即在此出士,城外西北角的詩春寺內有一大佛堂,長寬約50米,高30米,內有泰國最大的佛像,高約11.3米,通道兩側牆壁上有素可泰王朝時期的碑刻50餘塊。這些宗教建築的大量存在,二方麵表現出統治階級對佛教的忠誠,另一方麵也表明當時國家的安定繁榮,是當時政治和人民生活狀況的寫照。

伊斯坦布爾曆史地區

土耳其西北部馬爾馬拉海北岸,有一座曆史悠久的古城——伊斯坦布爾。這座惟一跨歐亞兩大洲的城市是土耳其的奇跡,也是世界的奇跡。

根據傳說,公元前658年,古希臘梅加拉的一位國王要建一座新城,他問神的使者,城應建在哪裏,神使指引給他方向。於是國王命令自己的兒子拜占庭率領一批梅加拉人,遵照神使的指點,乘船來到今土耳其的金角灣與馬爾馬拉海之間的博斯普魯斯海峽,他們一下子便被這裏美麗的景色迷住了,於是依山築城,取名拜占庭。經過400年的建設,拜占庭成為中東地區的中心城市,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公元前2世紀,羅馬人占領了拜占庭,並更名奧古斯都.安東尼。公元196年,羅馬皇帝塞普蒂米厄斯.西維勒斯將城堡向西擴張到卡拉地橋,重新建造城牆。羅馬帝國分裂後,東羅馬帝國的君主君士坦丁大帝將城市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在原城牆外築起新的大城牆,建設新宮殿和神殿,並陸續建起了廣場、元老院、戰車競技場。公元330年,東羅馬帝國將首都從羅馬遷到君土坦丁堡。在此後的數百年間,君士坦丁堡雖幾易其主,但一直是地中海東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3世紀,十字軍東征時,將城市焚毀。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將東羅馬帝國殘軍在金角灣一役中全部擊潰,東羅馬帝國滅亡,奧斯曼蘇丹在此建都,始稱“伊斯坦布爾”。

2000多年來,伊斯坦布爾先後作為希臘人、伊朗人、羅馬人、土耳其人宗教政治文化的中心,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對它的影響都很大,尤其是伊斯蘭教影響最為深遠。這裏是世界上清真寺最多,建築最宏大奢華的城市。

伊斯坦布爾的城區內有大大小小的清真寺450多座,因此又有“寺廟之城”的稱謂。最著名的是蘇丹艾哈邁德一世清真寺,建於1616年,是奧斯曼帝國時代建築藝術的傑作。禮拜殿可容納3500人同時做禮拜。主殿寬60米,深55米,大廳僅用4根大圓柱支承,柱和柱間架設龐大拱券,將券頂組成圓形,覆置中央的大圓頂直徑24米,頂高43米。四角再設小圓頂。殿內牆壁上鑲嵌著2萬多塊藍色的彩釉瓷磚,故有“藍色清真寺”之美稱。寺院內建有6座宣禮塔,是世界上惟一的一座6塔清真寺。

東羅馬帝國時代,基督教盛行,聖.索菲亞大教堂是那個時代保存下來的古建築之一。它主建築的巨大圓頂由107根襯著金葉的大理石基柱支撐著,雕工精細,華美異常。據說,建築用材料全部從羅馬、雅典、以弗所等地運來。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將其改為清真寺,稱“阿亞索亞清真寺”。

建於1459年的托普卡帕宮,是一座富麗堂皇、恢宏雄偉的宮廷建築,它保存了奧斯曼時代的建築風格,是伊斯蘭世俗建築的代表之作。這裏作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皇宮,前後有25位蘇丹在此居住。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後,這裏改為博物館,收藏了土耳其曆史上許多罕見的文物和文獻。

伊斯坦布爾是古代絲綢之路亞洲西端的終點,溝通歐亞兩大洲的重要橋梁。

風景如畫的伊斯坦布爾,充滿著宗教賦予的神秘氣息。夕陽西下時,高聳入雲的塔寺和富麗堂皇的宮殿沐浴在落日餘輝中,迷幻飄渺。伊斯坦布爾的悠遠,伊斯坦布爾的美麗,伊斯坦布爾的神秘,伊斯坦布爾的激情……從這座城市誕生的那天起,它的永恒就已經注定。

格雷梅國家公園及卡帕多西亞石窟群

格雷梅國家公園位於土耳其中部的安納托利亞高原上,處在內夫謝希爾、阿瓦諾斯、於爾居普三座城市之中的一片三角形地帶,以壯觀的火山岩群和古老的岩穴教堂和洞穴式住房聞名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