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附錄(4)(2 / 3)

自漢代為避諱由莊改變而後又沒有再複姓的嚴氏,在全國總人口中一直占少數。台灣的姓氏學者一直找不到他們由北方入閩的線索,也不知他們由什麼途徑進入廣東。現在潮汕姓嚴的也很少,孫淑彥等編的《潮汕人物辭典》,收錄自唐至現代人物千個以上,範圍不可說不廣,其中卻沒有一個姓嚴的,這足以說明問題。我們隻知澄海港口村住有姓嚴人家30多人,他們自述是元末清初自福建莆田遷來的,是該村最早的居民,但幾百年間一直隻有30多人。

7.中國人到底有多少姓

中國人到底有多少姓?宋代成書的《百家姓》收集了442個單姓,61個複姓,凡503姓。明代陳士元編的《姓鐫》共收單姓、複姓3625個。1978年,有關部門通過戶籍和郵電部門對七大城市漢字姓氏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所得的姓氏總數是2587個。其中,北京市2250個,上海市1640個,沈陽市1270個,武漢市1574個,重慶市1245個,成都市1631個,廣州市1802個。1984年,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姓氏彙編》(閻福卿等編)共收集單姓、複姓5730個。而台灣學者王素存著的《中華姓府》收集到的古今漢字姓氏卻多達7720個。但這還不是確切的數字。根據1996年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袁義達、杜若甫編著),我國古今各民族用漢字記錄的姓氏一共有11969個,其中單字姓氏5327個,雙字姓4329個,三字處1615個,四字姓569個,五字姓96個,六字姓22個,七字姓7個,八字姓3個,九字姓1個,此外還有異譯、異體字姓氏3136個。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姓氏數量的最新統計。

然而這也不能說是確切數字,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很難搞清姓氏的準確數目。杜、袁兩位研究者通過調查分析,就發現了很多未曾見於姓氏專著的稀姓。一類是各種字典裏找不到的字,如止(音"亞"),遼寧省昌圖縣有分布;另一類則是字典中有此字,但不作姓氏解釋,而且讀音也不同,如束(音"辣"),陝西省安祿縣有分布。其他罕見的姓氏還有漏、誤、蕭、廟、蜜、汗、味、以、露等。此外還發現了一些未曾見過的複姓。如"辜高"、"張簡"、"相裏"、"相望"等。。

8.姓氏對聯中的典故

在姓氏對聯中,一般是以先人典故入聯,以緬懷祖德、標榜家聲為主,期後輩能繼承祖業,光耀門楣。

(1)碧紗籠護詩人草;金帶圍開宰相花。

這是一副王姓典故聯。上聯指唐代王播的故事。《全唐詩話》載,王播少時孤貧,曾寄揚州惠昭寺,隨僧齋餐。後僧因厭之,便於飯畢而擊鍾。王播乃憤而在齋壁上題詩曰: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闍黎飯後鍾。題詩至此,為眾僧阻止。後來,王播出任是邦,因訪舊遊,見原詩已被碧紗籠護,王播又題一絕句:

三十年前此院遊。木蘭花發院新修。

如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

題完此詩,又將原詩向續成一詩:

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闍黎飯後鍾。

三十年來塵撲麵,而今始得碧紗籠。

下聯則為宋代王歧公、王荊公的故事。據宋代周煇《清波雜誌》載:有號金帶圍的藥物,若開則城中當有宰相。當韓琦為京城地方官時,一出四枝。其中適逢家宴,韓琦自當一支,王珪當一支,王安石當一支,適陳太傅入門,又應一支。後四人皆為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