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即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最大的博物館,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一番大興土木之後,終於完成了這眾城之城。“中國宮殿不同於西方宮殿。中國宮殿不像一個平行封閉的軍隊列陣,卻像展開的、分別進行的隊陣……北京的宮殿遵循了一家之內分屋別室的觀點,就是在不同的庭院建起不同的建築物,由長長的石道和遮蔭走廊相連結。它被人分成不同的生活空間,最後它們又都貫通集中在行禮大廳的開闊空闊,突出強調的是梯形大理石台階,圍欄,和它們之間的景色。”(林語堂語)這一座城池頗能體現封建家長製的理念,是天字第一號的大四合院。

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稱紫禁城。紫禁城的建築風格,依然保留著君主製的痕跡。貫穿南北的中軸線上的禦道,是皇帝專用的,官員及奴仆隻能在兩側通行。正如天安門、午門等中央大門一般隻會為皇帝開啟,其他人等則由側翼(如西華門,東華門)進出宮廷。遇到殿堂的台基,禦道常常由精雕細刻的石板構成坡度,方便給皇帝抬轎子;而兩旁的漢白玉台階,是提供給步行者的。保和殿後麵禦道上鑲嵌的那塊巨大石雕,原重239噸,相當於壓在紫禁城心頭的一方鎮紙。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將明朝的舊紋飾(九條飛龍出沒於雲海間)磨去,改刻雲龍紋圖案。這塊巨石經重新鏤刻後仍長1657米,寬307米,厚17米,乃我國現存的最大的一塊石雕。也正是這塊石雕,卻一度被皇帝們踩在腳下,換在別處早被樹立為豐碑了。

當千門萬戶次第開,你就能體會到非同尋常的縱深感與神秘感,仿佛進入了時光隧道,進入了九曲回環的星空。在紫禁城裏很容易迷路,時間與空間給人造成了雙重的暈眩。這堪稱中華大地上最著名的一座迷宮。

在太和殿前的寬闊露台上,擺放著一架大理石日晷,一隻大理石嘉量以及一對銅鑄的象征長命百歲鶴與龜,足以證明皇帝對星辰、日照、時間乃至生死的興趣。

皇帝根據星相營造了自己的家,自己的莊園和迷宮。而他本人也先於其他事物在其中迷失。太陽的比喻帶有欺騙性。再顯赫的皇帝,終究不過是一顆流星。

三大殿門前,皆擺設有一對半人多高的鎏金銅缸,這是預備救火之用的,相當於現代的消防水龍頭,稱為吉祥缸,又叫“門海”(即“門前有海”之意)。儲水防火,一旦冬天氣溫過低,還加設缸蓋,蓋中有燒炭的夾層(鐵抽屜),以貯火融冰。考慮得可真周到!整個紫禁城共有吉祥缸308口。然而即使如此,也防不勝防,紫禁城先後遭受嚴重火災20多次,有的是雷擊電閃造成的,有的則是燈燭香火引起的。看來天堂照樣會失火,天子即使有龍袍加身,也無法避禍。

除了吉祥缸之後,紫禁城可用於滅火的水源還有水井近80口(包括珍妃井),還有禦河(金水河),還有護城河(筒子河)。

1924年10月24日,紫禁城送走了中國漫長封建時期的最後一個皇帝,仍然盤踞深宮的清廢帝溥儀終被馮玉祥將軍驅逐。當紫禁城的大門在其身後緩緩關閉,他恐怕也意識到:列祖列宗的陰魂已很難死灰複燃,一部陳舊的史書合攏了!也就是在那一瞬間,帝製的餘威被徹底根除。從此以後,平民百姓隻要買一張門票,就可以遊覽脫下了龍袍的紫禁城,大步流星地直闖昔日帝王的宮寢。逛故宮,其實是在翻舊書,翻中國的陳年老賬。不時還能讀到禦筆的眉批,在當年,這可都算是金口玉言,左右著國人的命運。紫禁城,一部浸透了血淚、唾沫、脂粉、硝煙乃至銅臭的線裝書,通篇都在闡釋著權力的定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一度被作為龍宮受到膜拜:龍床、龍椅、龍袍、龍靴,包括大清帝國所張揚的龍旗,等等,大大地包裝了皇帝的“龍顏”一他們索性以龍的化身自居,龍子龍孫也一樣繼承著祖輩的威信,而這一切全是因一根權杖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