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數學家、科學家的地位低下使得以農業為主的中國古代社會科學技術很難取得突破
在中國古代皇權政治的有意誘導和控製下形成的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現出最典型的一元化格局。這種一元化的價值取向以功名利祿為誘餌,迫使天下所有讀書人皓首窮經走科舉之路。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樣的仕途警言及對功名的追逐聲浪中,“書”這一概念有著強烈的指稱意義,即在封建科舉中可以金榜題名的是“四書五經”之類的聖賢書,而非數學與其他科學類書籍。對政治人文的巨大熱情與對數學與自然科學的普遍冷落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基本現象。
中國自古就有重道輕技的傳統。由於科技是與器物、實驗、工程、生產建設等體力勞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在統治者看來,根本登不上大雅之堂。所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清楚地表明了從事物質生產與創造的人在文化中的低下地位。數學家和科學家很難在古代文化中有一席之地,如宋代大數學家秦九韶,《宋史》竟未有記載。而在西方,數學家高斯逝世後,漢諾威王命令為高斯做紀念獎章;倫敦皇家學會為蘇格蘭女數學家薩默維裏塑半身塑像。在中國古代的統治者眼裏,數學除了實用價值外,就隻有天文曆算的用途。這樣,在中國古代,數學發展隻能停留在技藝與技術層次,曆代統治者始終無法意識到數學與科學技術可作為強盛帝國的立國之本,即使到清末民初,許多做著強國夢的有識之士也都隻是把西方近代的科學與文明狹隘地理解為物質與技術的發達,而沒有深入到其精髓之中,即近代數學與科學的思想與精神本質,以及其相應的發達的社會形態。
中國古代數學與科學技術對封建政治統治的這種依附關係決定了中國古代數學與科學技術無法滋生出獨立、純粹的科學形態,無法發展為數學本體論和較為發達的數學認識論。封建統治者之所以重視數學,無非是利用數學家的天文曆算,想從天象變化中窺測自己王朝的命運,並非對宇宙星體和自然現象有什麼興趣。看不到這一點,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國古代天文學與數學,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在中國古代,民間禁習天文曆算,與天文曆算有關的一切活動均在政府嚴密控製之下,並被蒙上神聖且神秘的色彩,這就極大限製了數學知識的傳播和擴散,經常導致數學人才的間歇性缺乏。
曆史表明,當數學等科學技術無法擺脫政治、權力、專製製度的重壓和束縛而走上一條相對自由、相對獨立的發展坦途時,真正的科學精神便無從談起。相應地,科學的品質、思想也就隻能是權力政治及其所轄封建文化蒼白的影子。數學家科學家隻能是統治者的奴仆。
參考文獻
[1]柳成行.古代中國與古希臘的數學觀之比較研究.哈爾濱學院學報,2005(8)
[2]郭華光,張曉磊.試論中國古代數學衰落的原因及啟示.數學教育學報,2001(5)
[3]褚玉霞.中西古代數學比較評述.雲南財經學院學報,第17卷第6期
[4]王乃信.中國古代數學的輝煌與衰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
[5]黃秦安.論封建政治皇權對中國古代數學發展的影響.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12)
[6](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三卷,數學,第二分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
[7]盧嘉錫,杜石然.中國科學技術史.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