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經濟學研究中的數學方法(2 / 3)

2.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哈耶克排斥運用數學方法

當經濟學家們癡迷於構建各種精巧嚴密的數學模型,標榜自己的理論是科學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提出這樣的疑問:經濟學界引入了數學分析和思維方法後能使自己的學科真正進入科學的殿堂,成為與物理學一樣的複雜而精確,並有著令人敬仰的科學預見性的學科嗎?

所有的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中,對數學的分析和思維方法在經濟學研究中的地位持批評態度的,隻有1974年獲獎的哈耶克了。他一點數學都不用,但是他的研究分析非常深刻,使用嚴格的邏輯進行嚴密的推理。哈耶克對數學方法在經濟學中的局限性看得很清楚,在題目為“像似有知識”的獲獎演說中,他尖銳地批評有些數理經濟學家企圖在極其狹窄的知識基礎上,用數學方法對複雜的宏觀經濟現象來決定和預測具體的數值。他指出:“看來經濟學家是不能更成功地指導政策,是與他們傾向於盡可能模仿輝煌成功的物理科學的過程密切相關——在我們的領域中可能引起錯誤的一種嚐試。”哈耶克的基本觀點認為應用於物理學的數學方法是絕對不能應用於經濟學的,否則會“成為人類智慧的嚴重障礙”,“經濟學中一種引起錯誤的嚐試”。

我們在大多數諾貝爾獲獎者的成果中非常明顯地看到數學方法在經濟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當然我們也應當從哈耶克的觀點中,看出數學的分析和思維方法在經濟學研究中的確實存在的局限性:經濟學研究中所構建的一切數學模型都不應該忽略人的因素與社會經濟的客觀事實,這正是經濟學研究不同於物理學或其他自然科學的地方。

3.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

經濟現象在關係的非線性、變量的隨機性及環境的不確定性等方麵表現的更為突出。很多經濟學研究理論上相當完善,但其設計的數學模型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往往一無是處,且不說這些經濟理論的假設與現實、基本常識不符,從而得出的一些似是而非、貌似科學的結論,根本無法在社會經濟的大環境中得到檢驗,更為重要的是,社會經濟的大環境中的種種經濟現象是離不開人的作用的。而人的行為又不得不受到曆史的、心理的、生理的、自然環境和社會製度環境的影響,人們除了最簡單最基本的經濟活動外,人們經濟行為往往是不重複的。

經濟學的研究有時會帶有很強的主觀性色彩,這便與數學方法存在矛盾之處,數學方法強調的是客觀性,嚴密的邏輯性,那麼如何克服主觀性和客觀性之間的矛盾,如何正確看待經濟學研究中數學方法的地位和作用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有很多經濟學家試圖構建出種種既能夠反映經濟行為,又能被實際經濟環境檢驗的動態理論數學模型,而這一數學模型的構建似乎成了經濟學界的難題。

4.沒有必要尋求建立高難度的數學模型

經濟現象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現象,它不僅涉及到成千上萬的變量,而且涉及到成千上萬的係統。變量與變量之間的關係,係統與係統之間的關係,又呈現出複雜的關係。再加上變量的隨機性,環境的不確定性,特別是人的參與及社會政策製度的影響,要真實反映和預測經濟現象確實是十分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