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開展每周閱讀書目推薦活動,定期舉辦讀書心得交流會,擴大學生的知識麵,營造讀書氛圍
2.3工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與企業的互動機製研究與實踐
通過對和諧社會的人才需求、工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發展環境和基礎條件研究,探索與企業合作建立“人才培育基地”的互動機製。學校利用自身優勢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培養後備力量,企業為學校提供學生實習基地。通過“人才培育基地”,讓學生認識企業,企業了解學生。“人才培育基地”培養的優秀學生還可以直接在企業留用,學生避免了擇業的盲目性,企業降低了新進員工流動性大的風險。這種雙贏的互動機製,為學校實施精英人才培養,全麵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2.4學生課外科技競賽平台的建設與完善
堅持專業知識與人文精神並重的原則,把科技創新與團隊協作精神培養有機的結合起來,將企業引入學生競賽活動中。形成企業出資、高校搭台、學生參與的新局麵,增加學生的社會接觸麵。通過開辟專業實踐環節、開展“創新在機電”科技文化節等手段,擴大學生參與麵;規範“學生科研創新基金”的使用,以項目管理的形式吸引學生自選科研課題;通過學院組織的初期考核、中期評估和結題驗收等環節,同時配以相關的指導教師,鼓勵大學生積極開展科學研究。
2.5創新校園文化活動載體,提升活動層次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形成具有濃厚人文氛圍的校園文化,是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效途徑。人文精神的塑造既要依靠係統的教育,也要依靠與主流文化相結合的校園文化氛圍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豐富的校園文化,濃鬱的人文氛圍,能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環境中,思想上得到啟迪,情操上得到陶冶,素質上得到提高,精神上得到升華。
2.5.1創新團支部風采大賽、榜樣在身邊、“創新在機電”科技文化節等一大批校園文化精品活動,將其建設成為我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陣地。
2.5.2扶持專業類學術社團建設。長期以來,學生社團一直是高校校園文化積極的參與者,特別是專業類學術社團的出現,彌補了課堂教學中缺少互動、被動接受的不足,使學生的專業學習與個人興趣愛好有機的結合,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2.5.3開展“周末影院”,周末舞會等活動豐富學生課餘生活。
2.6社會實踐形式和內容的創新與探索,切實加強了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工作
知識的積累主要靠學習,而素質的提高主要靠實踐,工科學生尤是如此。在學院設立實踐環節學分的基礎上,加強對實踐環節的監督與考核,使學生真正走進社會、了解社會,提高認知與實踐能力。
2.7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宣傳,完善網絡陣地建設
利用網絡所具有的快捷性、交互性、開放性、虛擬性等特點,加強宣傳,擴大影響。利用網絡短信平台等現代通訊工具,既豐富了素質教育的手段,也提高了素質教育的實效性和互動性,給高校素質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打破了教育的時間和空間的限製,為人文素質教育開辟了更廣闊的活動空間。
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搖籃,作為推動“三個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肩負著重要曆史使命。堅持“學生為本,德育為先”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則,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打造現代學校文明,妥善協調和處理好各方麵關係,努力把高校校園建成和諧校園,從而促進高校和諧有序、充滿生機、健康向上地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麗.高校理科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及思考[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11)
[2]魏國.高校共青團與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3(3)
[3]王立東.高校文化素質教育工程_十年建設回顧[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5)
[4]陳長虹.高校創建和諧校園途徑淺議[J].中國成人教育,2007(1)
[5]李秀芸,王惠婷.大學生實施人文素質教育麵臨的挑戰及對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7)
[6]李宇鵬,崔亮.理工類高校亟待加強人文素質教育[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