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重塑學生精英意識推進和諧校園建設(1)(2 / 2)

3.1.2求實精神

求實首先意味著現實、確鑿和精確,以觀察到的事實為出發點;其次是追求有用和實效,推崇能有效改造自然、安定社會秩序、有利於人類現實生活的科學知識。再次,求實是使人求真、臻美、至善的基點。它為人類的幾個精神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把人合乎邏輯的導向善。

3.1.3創新精神

大學的創新精神,首先是指向科學研究,它鼓勵人們開拓科學這個無禁區、無止境的疆界;其次是指向社會發展,以新思想、新製度導引社會,改造社會,推動社會進步;再次是指向人才培養,它把培養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人作為根本任務;最後是指向大學自身,它鼓勵人們進行文化的積聚與交流,加強縱向的積累和橫向的聯係,廣泛吸收異域新質文化作為補充養料,從而迸射出創新的火花。所以,大學要創新,必然要走開放之路,在廣泛吸取多元文化的同時,保持自身文化特色,不斷超越,形成創新性的大學精神。

3.1.4時代精神

大學是社會的鏡子,讓人反觀社會的真、善、美、醜,對社會實施批判監督;大學是時代的風標,使人感受時代的風向,明確行動的目標。大學的生存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連,大學能把握時代的脈搏,與時俱進。克拉克·克爾認為:“每個國家,當其變得具有影響力時,都趨向於在其所處的世界上發展居領導地位的智力機構——希臘、意大利的城市、法國、西班牙、英國、德國,以及現在的美國都是如此。偉大的大學是在曆史上偉大政治實體的偉大時期發展起來的。今天,教育與一個國家的質量更加不可分割。”大學,作為時代的智者,能夠預見並感應到社會潮流的前奏,從而成為推動社會潮流的先行者,並最終彈奏出時代的最強音。

在20世紀初,中國的大學能在短時間成為著名學府,離不開對上述大學精神的踐行。北京大學“思想自由、兼容並包”使北大成為民族自覺的先導時代進步的先鋒;清華大學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勉勵清華學子,造就了多少大師。北大校長蔡元培眼中,大學乃“高深學問”,而非“資格養成”,而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認為:“大學者,大師之謂也。”兩位留芳百世的校長以自己的方式解讀大學理念,並實踐著大學精神。著名學府是大學精神的主要培育者,也是大學精神典範的踐行者。這種積澱於學校靈魂和血脈之中的“大學精神”是大學的風骨和品格,是一代又一代富有個性化和創造力的英才誕生的精神動力和源泉。大學精神回歸高校,有利於高校的精神文化的改變,進而影響學生的心態和價值理念。大學精神是深入到大學每個角落的東西。大學精神的深化,有利於大學生從大學精神中汲取營養成分,正是這些精神和理念的存在,有利於學生精英意識在無形中培養和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