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論學生黨員在非正式群體中作用模式(2 / 3)

2.2凝聚作用

在非正式群體的自然性影響力的作用下,非正式群體成員之間能夠做到平等相處,以平等的態度交流思想,互相傾聽意見建議,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形成良好的民主氛圍。學生黨員作為非正式群體中成員,其組成並不是強製的結果,也不是學校和老師的選擇,它是青年人根據自己的意願自由組合的產物。之所以會結合在一起,通常是因為有共同的愛好、共同的經曆和共同的需求以及共同的文化。這些共同點鑄就了非正式群體的情感認同和心理依賴。個體需求在群體中得到了滿足,於是群體不僅有了存在的現實價值更產生了很強的內聚力,每一個成員都希望群體能維持下去,並以自身的心理傾向和實際行為共同維係著群體的向心力和團結。隻有充分發揮黨員在非正式群體的凝聚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才有凝聚力。

2.3感化作用

非正式群體往往有有自己的群體文化。群體的文化是指群體成員普遍奉行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是一個群體區別於其他群體的特征。群體文化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可以是成員共同的好惡標準、興趣追求,可以是相近的語言風格、詞彙用法,抑或是相似的穿著打扮等外表形象。有些同輩群體還有不成文的規範要求,以此約束成員的行為,這些規範也是群體文化的表現。在非正式群體的自然性影響力的作用下,非正式群體成員之間能夠產生一種催化作用,促進認識上的趨同,由“共識”到“通情”而“達理”。由此,通過適當的引導和教育,黨員在非正式群體的自然性影響力的感化作用就很容易孕育出來,使黨員在正式群體中具有感召力。

3.如何發揮黨員在非正式群體中的自然作用力

3.1根據非正式群體的特點,使黨員承擔適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非正式群體的群體文化能塑造青年人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如果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的話,將起到良好的效果。黨員的先鋒作用的發揮,一般是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同時,學生黨員也可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轉站,由於非正式群體是學生中自發形成的,作為教育者身份的教師並不能直接成為群體的成員,有時也難以施加直接的影響,並且,青年人本來就富有生氣和創造力,社會的多元化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年輕人有自己的文化樣式和價值訴求,不能簡單地用成人標準來要求他們,所以教育中可采用間接和非強製的方法,讓學生黨員在其中承擔起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另一方麵,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廣泛的,包括理想信念、政治觀念、道德品質等大類,再細分則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民主法治、誠信友愛等許多教育點,學生黨員不可能承擔如此多的教育內容,必須有選擇地根據非正式群體的特點來發揮它的作用。非正式群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功效主要是引導青年做一個合群的人、和諧的人、教會他們如何與同伴相處,如何扮演社會角色。比如在培養青年人的集體觀念,鼓勵他們團結互助、誠實守信、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等方麵,學生黨員完全可以發揮突出的作用,因為他是教育和實踐的有機結合。隻有根據不同群體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挖掘他們不同的教育功效,這樣才能提高黨員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