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高校校園文化和諧育人功能的思考(2 / 2)

3.有效實現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的途徑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努力使校園文化建設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增強實效性。最為重要的是要認識和把握校園文化建設規律並堅持按規律辦事使校園文化在科學的軌道上發展。

3.1堅持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猶如一車之兩輪、一鳥之雙翼,共同支撐和承載著人和學校的全麵而又協調的發展。所謂科學精神,一般是指對事物的科學認識和對“真”的追求,堅持科學精神,才能對“是與非”、“真與假”作出正確的判斷,也才能實事求是,追求和堅持真理,尊重實踐和敢於創新。所謂人文精神,一般是指對價值的正確態度和對“善與惡”、“美與醜”作出的正確分析,也才能抑惡揚善,拒醜求美,養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校根據辦學特色製訂融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學計劃,規定學生畢業前必須修讀一定的學分,發揮課堂教學在校園文化建設的主渠道作用。積極開展以培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為核心的課外活動,推出學校科技文化節、校園文化藝術節、各類科技文化競賽等係列活動,同時充分發揮校外社會資源的作用,培養學生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通過這些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使師生們領略到最前沿的科學、人文發展成果,使學校形成一種學科學、鑽技術、求人文的濃厚氛圍,推動教風和學風的健康發展。

3.2堅持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積澱傳承與創新發展的統一

我校自1953年成立以來,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鑄就了學校“厚德健行”的校訓,是學校寶貴的精神財富。長期以來我們一直保持對新生、新教工進校的校情、校史教育,通過入學入校教育使他們更好地解讀我院50多年的光輝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結合國慶、“五四”青年節、校慶、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開展愛國榮校主題活動,用健康、優美、高尚的文化活動占領學校陣地,豐富師生的業餘生活,陶冶高尚的情操。

3.3堅持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統一

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擴展的現實社會,校園文化建設應更加有利於師生特別是青年學生多一些冷靜思考,少一點情感衝動,保持熱烈而鎮定的情緒,培養求真務實的精神,做既富於理想又腳踏實地善於做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我校堅持校園文化建設始終要弘揚主旋律,加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育,有計劃、分層次、有重點地組織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重大曆史事件和重大活動為契機,通過征文、演講比賽、社會調查等多種形式,采取集中學習、專題講座、專題討論、觀看影像、社會考察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廣泛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強調集體主義教育,倡導和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創新精神。

3.4堅持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先進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的統一

建設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先進性的要求,體現在校園文化建設的觀念、體製、內容和方法等方麵,使校園文化特別是其中的學校精神成為指引師生前進的旗幟和火炬。把先進性要求和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師生的積極性,使校園文化建設在鼓勵和幫助每個人勤奮努力的同時,能夠將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才能和品德的差異區別對待,盡可能使每個人按不同的條件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總目標前進。

我校學生社團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先進性和廣泛性要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能增強校園文化活動的導向性、時效性、廣泛性和深入性。目前我校社團涉及理論研究類、體育類、藝術類、社會公益類和科技類等,加強對學生社團的規範管理和積極引導,切實保證學生社團有指導教師、有活動場所、有經費投入。我校還將擴大社團領域,力爭使每位同學都能參加自己喜愛的社團,同時進一步擴大增強社會公益類社團的影響力,培育若幹個品牌社團。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是一項綜合性的極其龐大的係統工程,必須調動全校師生的積極性,動用教育、管理、服務等各種手段,才能創造出優美的校園環境、現代化的教學生活設施、民主科學的校園管理製度和優良校園風尚、校園文化活動,才能更好地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於2007年推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通知

[2]羅劍麗.對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學校黨建思想教育,2005年第7期

[3]王河.淺談新形勢下高校校園文化的管理.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4]董小麟.論全方位建設高校校園文化.高教探索,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