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大學生認知教育的本質、特征及方法淺析(2 / 2)

大學生認知教育的特征:(1)強調思維方式或認知模式決定人格特征,根據其心理發展水平,通過改變學生原有不科學的認知結構,對其不健康的認知行為進行預防、治療與矯正;(2)引導學生注意環境、年齡以及生理等等的變化,自己心理方麵會有哪些變化及其對策,學會自我保護與自我救助;(3)引導學生注意自己是如何思考、感受,了解自己在信息加工過程中接受、編碼、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識的過程;(4)最終幫助學生學會建構健康的、科學的、良好的認知模式。

3.大學生認知教育的核心——學會建構健康的認知模式

3.1大學生認知教育方法的心理學理論基石

目前影響比較大的變態心理學的理論模式包括醫學模式、心理動力模式、行為認知模式、社會文化模式等等,大學生認知教育的方法來源就是變態心理學中的認知行為模式。

認知心理學家不滿以過於簡化的S-R(刺激-反應)來解釋人類的行為,他們認為信念和期望是刺激和反應之間的中介影響,即個體對刺激的認知因素才是影響其情緒和行為的重要變量。心理健康的認知理論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利斯(Ellis,A.)理性情緒療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簡稱RET)、T.阿龍、貝克(Beck,A.T)的認知療法與邁切鮑姆(Meichenbaum,D.)的認知行為矯正法(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簡稱CBM)。

這裏我們重點介紹一下艾利斯(Ellis,A.)的ABC理論以及理性情緒療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簡稱RET)。他認為情緒不是由某一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於經曆了這一事件的主體對這一事件的解釋與評價所引起的。在ABC理論當中A代表誘發事件;B代表個體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以及評價即信念;C代表繼這一事件後,個體的情緒反應和行為結果。所以,在認知心理學看來,正如古希臘哲學家埃皮克迪特斯所說:“人不是被事件本身所困擾,而是其對事情的看法所困擾”,外部誘發事件A隻是引起情緒和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於誘發事件所持續的信念、看法、解釋,即是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的更直接原因。艾利斯通過臨床觀察,總結出日常生活常見的產生情緒困擾、甚至導致神經症的11類不合理信念。而理性情緒療法則是引導來訪者認知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對情緒和行為的影響,同時學習以合理的信念來取代不合理的信念,以改變認知方式來消除不良情緒和矯正心理異常。

3.2加強元認知培養是大學生認知教育關鍵所在

艾利斯的宗旨與大學生認知教育的本質或核心不謀而合,我們應當借鑒認知心理學相關理論提出大學生認知教育的主要方法,核心是問題是如何幫助學生學會建構健康的認知模式,關鍵在於培養大學生的元認知能力。

元認知是究竟指的是一種什麼現象呢?對於這一問題,不同的研究者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國內研究者們認為,元認知的實質是“個體對當前認識活動的認知調節”,是一種活動過程,這種調節活動通過兩種基本過程而得以實現,即監測和控製。以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發生認識論者皮亞傑的理論分析,人類的知識,無論是群體的還是個體的,其構成都是“雙向建構”的產物,即人在認識世界的同時,自身的認識結構也得到了提升,而且人又不斷使用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錘煉的“認識結構”這一利器,反過來解剖自己的認識(其至包括認識結構本身)並及於其他專屬於人的領域——意識的、思想的、情感的、人際的、個性的諸多方麵。那麼教會學生建構健康的認知模式關鍵在於培養大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就顯得重要而迫切了。

除了艾利斯(Ellis,A.)的ABC理論以及理性情緒療法歪,伯恩斯的三欄目與尋根術以及塞利格曼的ABCDE記錄等心理技術其實包含著元認知的成分,通過自我認知治療與認知改組達到建構健康的認知模式。

無論是理性情緒行為療法還是歸因療法,無論采取何種技術,都要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不斷反省,強化對自我認知特點的認識,就會逐漸改變不合理的思維方式,變得更加聰明,心情會更加舒暢,人格朝著健全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玲等.心理健康研究與指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王曉峰等.論認知教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哈爾濱學院學報,2001,22(4)

[3]王玲.變態心理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