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民間工藝技術(1 / 3)

夜光杯是如何得名的?

夜光杯是漢族民間工藝品。產於甘肅酒泉等地。因倒酒入杯對月映照,色呈雪白,反光發亮而得名。相傳周穆王時,西域即向朝廷敬獻過“夜光常滿杯”。夜光杯造型優美,風格獨特,有傳統的喇叭形、仿古齊口平底杯、金絲邊杯、銀絲邊杯等。其色白似羊脂,黃如鵝絨,綠如翡翠,黑如烏漆。

什麼是鼻煙壺?

明末清初,鼻煙傳入中國,鼻煙盒漸漸東方化,產生了鼻煙壺。鼻煙壺不僅是盛裝鼻煙的實用容器,更是供人玩賞和顯示身份地位的藝術佳品。鼻煙壺以小巧玲瓏的獨特造型、種類繁多的選材用料、精美細致的製作工藝受到了大眾的喜愛。鼻煙壺的造型多為爆竹筒式,也有方形、扁形、葫蘆形、圓形、瓜果形、雙聯形、人物形等。還有一種出色的是琺琅彩鼻煙壺。乾隆時期的琺琅彩鼻煙壺是世界聞名的珍品,堪稱鼻煙壺之最。

中國鼻煙壺,作為精美的工藝品,集書畫、雕刻、鑲嵌、琢磨等技藝於一身,采用瓷、銅、象牙、玉石、瑪瑙、琥珀等材質,運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內畫等技法,汲取了域內外多種工藝的優點,實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奇葩。

檀香扇有什麼特點?

檀香扇,也叫文扇,是用檀香木製成的各式折扇和其他形狀的扇,主要使用對象為女性。用檀香木製成的檀香扇具有天然香味,用以扇風,清香四溢。

檀香扇一般經鋸片、組裝、鎪拉、裱麵、繪畫和上流蘇等十多道工序製成。其花式品種繁多,有雕花、拉花、絹畫、燙麵、鑲嵌、接骨等。蘇州、杭州、廣州是檀香扇的主要生產和製作產地。蘇州以絹畫為多,杭州和廣州則以拉花著稱。檀香扇的工藝特點主要表現在所謂“三花”的裝飾手法,即畫花、燙花和拉花。20世紀70年代,人們開始將以上三種方式同時運用在一件產品上。鑲嵌材料有骨、象牙、玉片、金銀絲等,將這些材料鑲嵌在一片片薄薄的扇骨上,再在上鐫刻畫麵,使產品顯得格外精巧、華美和高貴。

王麻子剪刀為什麼能受到大眾的歡迎?

北京王麻子剪刀已有300多年的曆史。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在北京菜市口出現了一家以經營剪刀火鐮為主的店鋪。這家主人姓王,臉上長有麻子,人稱王麻子,他專門收購民間打製的剪刀,而且每次都是親自挑選,嚴把質量關,堅持看外觀,看刃口,看剪軸,試剪刃,試手感。隻有經過他檢驗合格的剪刀,才能拿到櫃台上出售。因而這家剪鋪很快便以其質量上乘而聞名。王麻子剪刀使用夾鋼工藝,把優質的鋼加熱鍛合在普通的鐵或低碳鋼基體上,韌性和強性均好,不崩不卷不生鏽,美觀耐用,便於磨打,做工精細,鋒利無比。相傳王麻子用夾鋼把剪刀打好後,不慎落到了雞血中,撈起一看,剪刀鋒刃無比,從此王麻子剪刀又添了一項新工藝。幾百年來王麻子剪刀技藝愈精,馳名中外,與張小泉剪刀一同成為中國剪刀中的精品,受到大眾的普遍歡迎。

江西景德鎮瓷有何特色?

江西景德鎮自五代開始生產瓷器,至唐代,瓷器即已暢銷國內外,有“假白玉”之美名。宋代以瓷器為貢品,號為“景德瓷”,並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之佳譽。至明、清兩代,此地的製瓷技藝更臻完美,精品迭出,故有“瓷都”之稱。江西景德鎮瓷的特色是: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在裝飾方麵有青花、釉裏紅、古彩、粉彩、鬥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瓏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產品為大宗,顏色釉為名產。釉色品種很多,有青、藍、紅、黃、黑等類。僅紅釉係統,即有鈞紅、郎窯紅、霽紅和玫瑰紫等,均用“還原焰”燒成。另有青花裝飾與鏤雕結合,形成獨特的青花玲瓏器皿。又有刻花、印花、篦花、篦點等點綴技法。造型精美,色彩絢麗,巧奪天工。成品以日常用瓷與陳設用瓷為大宗。品種多樣,高達3000多種。其中“粉彩瓷”、“青花瓷”、“玲瓏瓷”、“薄胎瓷”號稱“四大名瓷”。這種瓷品至今盛名不衰,享譽中外,被稱為“天上才有的珍品”。

天津“泥人張”彩塑是如何製作的?

天津“泥人張”彩塑是清朝道光年間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藝術,創始人是張明山,他製作的泥人形象逼真,神采各異,具有生活實感和獨特的風格,形成天津傳統工藝的一絕,因此被譽為“泥人張”。“泥人張”彩塑是用含沙量低、無雜質的純淨膠泥,經風化、打漿、過濾、脫水,再加以棉絮反複砸柔而成“熟泥”,其特點是黏合性強。輔助材料還有木材、竹藤、鉛絲、紙張、絹花等。塑造好的作品要自然風幹,避免陽光直射或置於爐火周圍。“泥人”徹底幹燥後要入窯烘燒。溫度要達700攝氏度左右,出窯後經打磨、整理即可著色。

鳳翔泥塑是如何製作的?

陝西鳳翔彩繪泥塑,始於先秦西周時期,流傳民間3000年之久,是至今我國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類手工製品。陝西鳳翔彩繪泥塑製作方法簡便易行,將黏土和紙漿攪拌成塑泥,先製好模子,翻成胎坯晾幹,上白色底粉,隨後塗彩、繪畫和上光即可。泥塑造型優美,生動逼真,具有濃厚的鄉土生活氣息。內容有人物、動物,也有植物,大都是空心的圓塑作,也有浮雕式的掛片。風翔泥塑的色彩非常鮮豔,別具一格。它用色不多,以大紅、大綠和黃色為主,以黑墨勾線和簡練的筆法塗染,對比強烈,給人以明快醒目的感覺。

何為麵塑?

麵塑,俗稱“捏麵人”,也叫“麵人”、“麵羊”、“花饃”。它是一種民間傳統藝術,主要出現在嫁娶禮品、殯葬供品中,也用於壽辰生日、饋贈親友、祈禱祭奠等方麵。據文獻資料顯示,漢代已有麵塑的記載,現存最早的麵塑是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古墓出土的唐代麵製女俑、男俑和小豬。明清時期,麵塑技術已相當成熟。捏麵藝人以糯米麵為主料,調入不同色彩的顏料和防腐劑,用手指和簡單工具如小刀、小篦子、竹針等,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塑像。就捏製風格來說,黃河流域造型誇張、風格粗獷、樸實、簡練;長江流域卻是細致、優美、精巧。麵塑藝術的特點是“一印、二捏、三鑲、四滾”(麵塑的步驟),還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麵具在民間是如何發展的?

麵具,古稱魈頭,又稱假麵、代麵和大麵;在民間則叫臉殼、臉子或鬼臉。麵具按形製可分為假麵、假頭、麵飾、麵罩、畫像、臉譜、變臉等類型。麵具起源於原始巫術儺祭儀式或原始樂舞。

商周時代是麵具發展的第一個高峰。當時,青銅製造工藝高度發達,社會各階級祭祀成風,儺祭活動盛行於世。此時期出現了我國傳承時間最久、輻射地域最廣的方相氏麵具。秦漢時期使用麵具最多的領域是儺祭和百戲,其次是喪葬和狩獵。

麵具發展的第二個高峰是隋唐時期。木、竹、布、綢取代了青銅、獸皮等材料。麵具在樂舞中廣泛使用,這時出現了蘭陵王麵具。麵具的審美功能開始占據首位。

宋元時期是我國麵具發展的第三個高峰,宮廷儺戲和民間儺戲盛行。明清時期,邊遠地區的麵具蓬勃發展,麵具向以西藏為源頭的藏麵具和以四川為起點的儺麵具發展,到近代衰落。

戲劇臉譜是怎麼發展而來的?

戲劇臉譜,又稱“花麵”、“花臉”。它起源於上古的圖騰。據《舊唐書》、《宋史》等史書記載,古代打仗有時戴上麵具上陣,以增加威嚴,嚇唬敵人。到了唐代就發展成為一種“代麵”的歌舞形式,後來又發展為將麵具上的花紋和色彩直接畫在臉上,即塗麵化妝。戲曲正式形成以後,臉譜與麵具仍然交替使用,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麵具的使用呈減少的趨勢。現今除少數地方戲主要使用麵具外,大部分劇種以勾畫臉譜為主。

戲劇臉譜以誇張的構圖、紋飾和色彩,表現人物的善惡、美醜、個性和身份,起到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藝術功能。臉譜根據某種性格、性情或某種特殊類型的人物分為不同色彩。紅色臉譜表示忠勇、義烈,如關羽、薑維、常遇春等;黑色臉譜表示剛烈、正直、勇猛甚至魯莽,如包拯、張飛、李逵等;黃色臉譜表示凶狠殘暴,如宇文成都、典韋;藍色或綠色的臉譜表示粗豪、暴躁,如竇爾敦、馬武等;白色的臉譜一般表示奸詐多疑,如曹操、趙高等。

什麼是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有的器物隻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種或兩種,人們統稱為“唐三彩”。

唐三彩創燒於唐高宗時期,興盛於開元年間,“安史之亂”後日趨衰落。宋、遼時期雖也燒製三彩器,但各方麵都無法與唐三彩相媲美。唐三彩的製作工藝非常精湛,它用含有大量高嶺土成分的黏土作胎料,並經過精心提煉,顆粒細,雜質少。唐三彩的最大特點就是色彩絢麗。唐三彩器類包羅萬象,主要有人物、動物和日常生活用具。唐三彩人物和動物的比例適度,形態自然,線條流暢,生動活潑。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發達,怒目圓睜,劍拔弩張;女俑則高髻廣袖,亭亭玉立,悠然嫻雅,十分豐滿。動物以馬和駱駝為多。

各地燈彩有何特色?

燈彩,亦稱“花燈”。相傳始於西漢,曆代相承。它是用竹、木、藤、麥秸、獸角、金屬絲等材料製成的各色花燈。民間在元宵節前後,均有去燈會觀賞彩燈的傳統。

各地製作的燈彩均具有明顯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如上海的龍燈,用布製成,加以彩繪或刺繡裝飾;廣東的走馬燈,結構精巧;浙江的燈彩,則以針刺花紋出名;北京的宮燈,古樸典雅。此外浙江溫州的珠囤,用萬千顆珠穿製而成,更為精美壯觀。而河北霸縣勝芳鎮的花燈,頗具特色,如老鼠攀葡萄燈、蠍子馱牌樓燈、嘴眼能動的豬八戒燈、祝連年豐收的金魚燈、喜得貴子的麒麟燈、祈子健康的鴨(壓)子燈、賀新婚之喜的鴛鴦燈等等,色澤華麗、題材詼諧、寓意明快。

瓷器在我國經曆了一個怎樣的發展過程?

瓷器是用高嶺土、長石、石英等為原料,經混合、成形、幹燥、燒製而成的各種器物。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燒製瓷器了。西周之後,瓷器的製作工藝逐步發展,到東漢時,已能燒製出較為成熟的瓷器,浙江上虞一帶的工匠還成功燒製了青釉瓷器。青瓷釉色純正,透明而有光澤,而且價格低廉,廣泛應用於生產生活中。

魏晉南北朝之後,製瓷業發展迅速。浙江、江蘇等地的青瓷燒製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南方的黑釉瓷器和北方的白釉瓷器也開始走向市場。到了隋唐,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並駕齊驅。生產青瓷的越窯和盛產白瓷的邢窯也享譽中外,其產品遠銷歐洲。

宋代是瓷器生產的鼎盛時期,當時的五大名窯“汝、官、鈞、哥、定”各有特色,所產瓷器製作精巧、異彩紛呈。

到了元代,江西景德鎮的燒瓷業迅速崛起,“青花瓷”逐漸成為瓷器產品中的新寵,至今仍然長盛不衰。到明清時,景德鎮成為製瓷業的中心。明清的彩瓷工藝空前繁盛,鑄就了陶瓷工藝的輝煌。17、18世紀,中國瓷器通過海路行銷全世界,成為世界性的商品。當時的歐洲市場上,中國瓷器很受歡迎。時至今日,中國瓷器仍然以其做工精湛、工藝精美而享譽世界。

各地的剪紙各有何特色?

剪紙古稱“剪彩(綵)”,民間稱為“剪紙”、“鉸花”、“窗花”、“花兒”、“窗染花”等等。民間剪紙是富有民族風格的工藝美術作品,充滿喜慶的節日氣氛。剪紙藝術的特點與風格是線線相連與線線相斷;構圖造型圖案化;形象誇張、簡潔、優美,富有節奏感;色彩單純、明快;刀法要“穩、準、巧”。剪紙題材大都是家禽、家畜、農作物、花鳥、娃娃、戲曲故事、吉祥圖案等。除了貼在窗上做窗花,還可用來做牆花、頂棚花、喜花、燈花和各種繡衣底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