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怎樣祭灶?
臘月二十三日為“灶神節”,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祭祀時先要將舊灶神像取下,在灶前焚化,並說上一些吉祥的祝語,然後換上新“請”來的灶神像,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再在灶台旁擺放水果、糖瓜等祭品恭送灶神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彙報主人一家的勤勞及善行。到了除夕晚上,灶神要從天庭返回人間,家家戶戶焚香獻供,鳴炮迎灶神,以祈求來年平安幸福。
為什麼要在臘月二十三這天備灶神馬料?
備灶神馬料是漢族民間歲時風俗,流行於四川大部分地區。當地民間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要“過小年”,或稱“小除”。此日家家戶戶都要在灶邊燃燈點燭祭祀灶神,送灶神爺上天。相傳,灶神爺是騎著馬上下天庭的,所以就一定要給灶神爺的馬準備好草料,否則於家不利。民間通常在過節當天抓一小把豌豆、胡豆、黃豆,剪一小束草放在灶旁,以備灶神的馬上天前食用。
民間為什麼常在臘月二十四掃塵?
每到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都要把房子內外徹底打掃一遍,家具衣物亦洗滌一新,以示去舊迎新。關於掃塵的由來,有一個頗為詭異的故事。傳說,每個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屍神,他跟隨著人的行蹤,處處形影不離。三屍神經常在玉皇大帝麵前搬弄是非,把人間說得極肮髒、汙濁。玉皇大帝聽信他們的讒言,認為人間是個充滿罪惡的肮髒世界。後來玉帝又聽信三屍神說的人類有謀反天帝之心的謊言,盛怒之下,決定懲罰人間的罪孽。玉帝命令迅速查明人間犯亂之事,並將褻瀆神靈人家的罪行書於屋簷下,並讓蜘蛛張網遮掩以作記號。接著又命王靈官於除夕之夜下凡,將有記號的人家,滿門斬殺,一個不留。三屍神見此,就趁機先行下凡,在每戶人家的屋簷牆角都做了記號,以便王靈官將人類斬盡殺絕。灶君聞聽此事,急忙找來各家灶王商量對策。大家一致決定,於臘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要求每戶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幹淨,否則灶王爺拒不進宅。大家遵照灶王爺升天前的囑咐,家家戶戶掃塵,撣蛛網,擦淨門窗,除舊迎新,並因此免了一場滅頂之災。為了感激灶王爺的恩德,人們此後就常在臘月二十四進行掃塵。
打醋碳是怎樣的習俗?
打醋碳是流行於甘肅、青海部分地區的漢族歲時風俗。每年農曆臘月二十八、二十九日,當地人到河灘撿一個或三個鵝卵石回家,洗淨備用。到了除夕晚上,先將鵝卵石置灶中燒紅,然後取出,放到盛有柏葉的鐵勺(或鐵桶)中再澆些醋、食油(或水)等物,使石頭冒出絲絲青煙,醋香味四處彌漫。接著由一家之主點燃線香、黃表紙,逐屋巡轉,邊走邊念驅除汙濁、祈求吉祥如意的話語。後將勺(桶)拿到門外或十字路口,將內盛之物潑掉,以求消災除病。這就是俗稱的“打醋碳”。
迎喜神是怎樣的習俗?
迎喜神,亦稱遊喜神,是流行於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的漢族節日風俗,在正月初一舉行。民間認為,每逢新春,天上“喜神”必降,如果將“喜神”迎接下來,可保全年萬事如意。正月初一天未明,人們就擺香案設供品祭祖宗,祭祀祖宗完畢後,家中主人從曆書中查出新年“喜神”將降臨何方,接著打開大門,帶著香表、鞭炮徑直朝那個方位迎去,途中不準回頭。路上遇上老少男女或飛禽走獸,都必須焚燒香表,長鳴鞭炮,叩頭作揖,隨之即回,這樣就是迎得“喜神”,一年內將喜事頻來。
大年初一為什麼家家戶戶都不掃地?
每年農曆正月初一日,各地均禁用掃帚。這是因為,民間以為這一天掃地會掃走運氣,趕跑財神,會把“掃帚星”引進門,新年難交好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也必須從外頭往裏邊掃。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據說這樣會破財。現在許多地方還保留著這一習俗,人們在大年夜將屋子掃除幹淨,大年初一不動掃帚,不倒垃圾,並準備一個大桶,用以盛廢水。
你知道新年十日歌嗎?
年初一,一覺醒來太陽照東窗,起身忙換新衣裳,家堂君親天香點,祖宗尊像掛中堂。九子果盤裝齊整,預備客人來來往;今朝叮囑傭人莫掃地,小兒吃飲莫討湯。
年初二,兒童更歡喜。昨日初一不出戶,今日要到親眷人家去拜年,哥哥弟弟手相牽,東家留吃飯,西家擺酒筵;臨到走,還有一份壓歲錢。
年初三,去拜丈母娘,姑爺姑娘一同來,入得門,笑口開。拜見丈人道恭喜,拜見丈母說發財。茶又好,酒又好,隔壁伯婆含笑問姑娘,啥時候,踏月養個小寶寶。
年初四,夜不眠,家家接財神,處處放吉鞭。五路正神當中坐,招財利市分兩邊。金頭蠟燭煌煌亮,齊供羊頭元寶魚。回家拜跪忙碌碌,一心奉敬亦至矣。嗚呼,哪有千萬財神爺,分身到你店堂裏。
年初五,夥友要吃開張酒,酒酣快猜拳,五對八馬不離口。有個朋友聊下去,有個朋友要分手。來來去去各自忙,來者心歡喜,去者心悲傷。勸君莫悲傷,以後須要巴巴結結爭個好麵光。
年初六,仍穿新衣服,鑼鼓聲喧震耳聾,預借元宵習練熟,元宵鬧花燈,各處有風俗,龍燈身嫋嫋,虹燈芒簇簇;叮囑小兒勿買糖,省下錢來買蠟燭。
年初七,人生日,早餐餐畢取秤來,稱出輕重最劃一。哥哥稱了六十斤,弟弟稱了四十七,開口向哥道,休發詡,明年弟弟多吃肉,發個大塊頭超過你。
年初八,麥生日,農戶家家祈豐年。世間一日沒了麥,將有何物來充饑。一粒麥,種下田,等到秋成九月天,不知費了氣力幾多許,才得摔摜稻子吃新米。
年初九,天生日,世間人人都靠天,做事先求弗欺天。婆婆拜佛好修行,新年無事都念經,修得百年無毛病;交好運,退災星,好行方便發善心。
年初十,地生日,有天還有地,比是爺娘不多異,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麥百穀都生地,菜蔬風味拿來祭,祭他生日他歡喜。人生忠孝與節義,地維賴以立;做事須求腳腳踏實地。
春節放鞭炮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一到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燃放鞭炮。放鞭炮的習俗由放爆竹演化而來。早在漢魏時期,人們就於正月初一第一遍雞叫過後燃放爆竹,以此來驅避山魈惡鬼。據說古時,住在山區的人,常得寒熱病。當時人們認為這是惡鬼作怪,於是為了一年平安無事,便在春節時用火燃燒竹子,使其發出巨大響聲,把山鬼驅走,因最初的鞭炮是燒竹子,故稱“爆竹”。
唐朝稱“爆竿”。後亦稱“爆仗”。火藥發明後,爆竹采用硫黃做火藥,外麵裹有厚紙,並插上引線,這與我們現在所見的鞭炮差不多。現在春節放鞭炮已經失去了原來的驅鬼辟邪的意義,隻是用來娛樂和表達喜慶的。
春節時貼春聯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每逢春節,我國民間家家都要貼春聯。據史載春聯是從桃符演變而來的。
傳說古代東海度朔山有一棵盤曲三千裏的大桃樹,桃樹下有神荼、鬱壘二神,主管萬鬼。如遇作祟的鬼,他們就把它捆起來喂老虎。於是,從春秋戰國時起,每逢過年,民間在春節的時候,便在桃木板上畫上這兩個神像,以示避邪。這就是桃符。王安石詩中就寫過:“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由桃符到對聯,則是從五代的時候開始的。五代後蜀王孟昶親自在桃符上題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賀長春”一聯,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一副對聯。到了宋代,貼春聯已經成為一種風俗了。
春節拜年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拜年是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從大年初一開始,人們先在自己家中祭奠神靈和祖宗,這算是給神靈和祖宗拜年,祈求他們保佑全家新年平安幸福。然後是家中年少的給年長的拜年。這個習俗來源於遠古時代的一個傳說。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叫“年”的獨角怪獸,散居在密林深山裏。它相貌猙獰,非常凶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每年到了除夕晚上,“年”便出山掠人而食。人們無奈隻好將一些肉食品放在門外,關門躲在家中閑聊壯膽即為“熬年”。直到大年初一早晨,“年”飽餐而去後,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夜裏沒有被“年”吃掉,於是便有了春節拜年的習俗。
福建莆田人為什麼大年初二不拜年呢?
過春節的時候,一般大年初二就要到親戚家去拜年,長輩還要給小孩子發壓歲錢。可是福建省的莆田縣卻有大年初二不拜年的習俗,據說這和戚繼光抗倭有關。
1562年,戚繼光在莆田縣殲滅了許多倭寇之後,奉命帶兵回浙江休整。殘餘的倭寇在這年的大年三十趁機再次侵入莆田城。那時,莆田縣家家在貼春聯、掛紅燈,人們都喜氣洋洋地準備“圍爐”守歲,對於倭寇的到來絲毫沒有防備。結果,莆田縣的城民被喪心病狂的倭寇殺得傷亡慘重,他們到處亂竄,四散奔命。
戚繼光得知倭寇進兵莆田的消息後,當天立刻率領兵馬前來。他先以疲兵迷惑倭寇的探子,讓對方誤以為戚家軍經長途跋涉,已是強弓之末,不堪一擊。又故意讓將士們走走停停,拖拖拉拉,來麻痹倭寇。倭寇們個個都大吃大喝,爛醉如泥,防備空虛。哪知戚家軍卻於大年三十夜裏從天而降,悄悄地包圍了莆田城,將倭寇打得大敗,隻有幾個從海上倉皇逃生。
戚家軍把倭寇驅逐出莆田城後,幸存的城民紛紛回家,看到經過戰爭的莆田已是城破人亡,都萬分悲痛。為了表示對親人死難的哀悼,這些幸存的人們便在大紅的春聯上端覆蓋了一截白紙,這叫“白頭春聯”。又因為是正月初二回家收埋親人屍體,後人就把這一天定為“探亡日”,至今莆田人仍忌諱在初二互相拜年。
你知道關於壓歲錢的傳說嗎?
過年的時候,每個孩子都能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關於壓歲錢的由來,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古代有一個叫“祟”的小妖怪,他身黑手白,麵目猙獰,每年除夕夜裏就會竄出來,專門觸摸睡熟的小孩的腦門。小孩被摸過後就會發高燒說夢話,退燒後也就變成癡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都怕他傷害自己的孩子,就整夜點燈不睡,這就是俗說的“守祟”。據說當時嘉興府有戶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因此對孩子十分珍愛。除夕晚上,為防止“祟”來侵擾,老爺子就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一直陪孩子玩。夜深了,玩著玩著就睡著了,結果用紅紙包的八塊銅錢,就撒落在枕頭一邊。半夜時,一陣陰風吹過,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頭,突然孩子枕邊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著逃跑了。這件事後來被傳開了,大家都紛紛效仿。人們把這用紅紙包的錢叫做“壓祟錢”。因“祟”與“歲”發音相同,日久天長,就被稱為“壓歲錢”了。
浙江舟山為什麼除夕不殺雞呢?
每到除夕,人們都要大擺筵席,筵席上雞鴨魚肉,十分豐盛。可是浙江舟山卻有除夕不殺雞的風俗,據說這來源於這樣一件事:明末清初時,清兵大舉南下,南明小朝廷節節敗退,魯王朱以海逃到了舟山,輔佐魯王的是舟山人張名振。張名振是東海抗清名將,他帶領眾將士屢次擊敗清軍。1651年的除夕,清兵趁張名振率兵遠出作戰之機,突然襲擊定海城。清軍統帥下令屠城,逢人便殺,一直殺到雞叫為止。當清軍殺到劉家嶴時,忽然聽到了公雞的叫聲,便停止了殺人。這次屠城,清軍殺了舟山百姓1.8萬人,最後隻剩下六戶人家,這就是舟山六姓:劉、趙、郭、朱、陳、王。正是由於這一聲雞叫,才救了舟山的這最後六戶人家,舟山人才得以繁衍下來。從此,為了感謝雞的恩德,舟山六姓的子孫們約定除夕不許殺雞,並成為一種風俗流傳下來。
你知道人日是哪一天嗎?
傳說女媧創世時,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就是人類的生日。也就是正月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人日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七元節”等。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是用有色絹或紙剪成的雙燕、小幡、人形、花朵等,剪成小幡與人形的又稱“幡勝”、“春幡勝”和“人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或戴在頭上的習俗。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在這個節日還有吃“七寶羹”的食俗。但今天這個節日在中國已經消亡,在日本還在流行。
“賀老鼠嫁女”是怎麼回事?
“賀老鼠嫁女”亦稱“老鼠嫁女”、“老鼠娶親”,是在正月裏舉行的祀鼠活動。有不少地區是在正月初十進行,也有的在正月初七、正月十七或者正月二十五進行,各地的具體做法也不同。山西平遙縣在正月初十把麵餅放置在牆根兒,名曰“賀老鼠嫁女”。湖南寧遠則以正月十七日為“老鼠嫁女”,這一日忌開啟箱櫃,以免驚動老鼠。還有的地區在老鼠嫁女日很早就上床睡覺,也是為了不驚擾老鼠,俗謂你擾它一天,它擾你一年。
雲南拉祜族過年蕩秋千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雲南拉祜族的春節叫做“擴紮”,於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二舉行。過節的時候有蕩秋千的習俗,據說這來源於一個頗具神話色彩的故事。
從前每逢過年,拉祜族的村村寨寨都要豎起木架,將豬吊起來宰殺。豬對自己的這種命運極為不滿,認為同樣是天生地養,不該隻有它被人們宰殺。於是它憤憤不平地跑到天神那裏,要求天神每年也把人吊起來一次,讓人也嚐嚐這種滋味。天神認為豬說的很有理,便下令人類每年也必須照樣把自己吊起來一次,以示懲罰。人們不知道如何是好,天神的命令自然是不能違抗的,但若遵從命令就失掉了做人的尊嚴。正在此時,一個聰明人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他把一個高高的木架豎立在廣場上,在木架上用兩根繩索吊起一塊木板,人可以站在木板上,也可以坐在木板上。天神的使者來到人間巡視,看到人已執行了天神的命令,就回去複命,天神便也不再追究了。從此,拉祜族便有了過年蕩秋千的習俗。
你知道雲南大理的白族人正月初九舉行鬆花會的由來嗎?
盛行於雲南大理等地的鬆花會是白族的歲時節日,於農曆正月初九舉行。關於鬆花會的由來有個美麗的傳說。據說,每年的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王母娘娘都要親臨蒼山上被稱為“仙都”的中和寺為玉皇大帝辦壽。此時大理各地的壩子早已春意盎然,百花競放,唯有蒼山還處在殘冬之中。為使玉皇大帝的壽辰能夠順利喜慶地進行,王母娘娘就召見百花仙子,下令山上的蒼鬆也要全都開花。然而,蒼鬆並不會開花。百花仙子無奈,隻得以殘雪代花,讓白雪點綴著滿山青鬆,遠遠望去頗似花開枝頭。因此,每年的農曆初九,大理及其周圍地區的人們紛紛齊聚“仙都”郊遊,登山賞雪,燒香許願,祈求吉祥平安。
元宵節迎紫姑是怎樣的習俗?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傳說紫姑原名何媚,字麗卿,唐武則天時人。由於她相貌美麗,壽陽刺史李景便害死她的丈夫並把她納為侍妾,對她非常寵幸。李景的原配夫人非常妒恨,就在正月十五夜裏偷偷地將她害死在廁間。天帝憐憫她,就將她封為廁神。也有的傳說說紫姑是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因貧窮而死。民間有在正月十五元宵節夜裏迎廁神紫姑的習俗,其做法大多是在正月十五夜裏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讓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並燒香祭拜她,以占卜年景的好壞,甚至是占卜眾事。
正月十五鬧花燈是為了避禍嗎?
正月十五元宵節鬧花燈的習俗,據說來源於一個神話故事。古時候,一隻天鵝降臨人間,被獵人誤傷了。玉皇大帝聞此非常惱怒,就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命令天兵天將下凡,去把地上的人畜全部燒死,以此來為他寵愛的天鵝報仇。麵對人間將要降臨的巨大災禍,一位仙人冒著生命危險趕在天兵天將下凡之前前來相救。他告訴人們,隻要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家家戶戶燃起火把,亮起燈籠,就可免此厄運。人們按照這位仙人的吩咐做了。隨後,這位仙人又趕緊上天去報告玉皇大帝,說是已經火燒人間了,不必再煩勞天兵天將的大駕。玉帝率眾神到南天門一看,隻見人間果然是火光衝天,一片通紅,就信了他的話,不再追究了。就這樣,人類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從此,每年正月十五張燈、觀燈就成為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花朝節懸彩帛護花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花朝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又名“百花生日”。因各地花開時間的早晚不同,各地花朝節舉行的時間也不同,有的在二月初二,有的在二月十五,有的在二月二十。花朝節有懸彩帛護花的習俗,這來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唐玄宗天寶年間,有位名叫崔元徽的花迷,遠近聞名。在一個早春二月之夜,一群由百花之精幻化的豔麗女子來到了他的花園,對他說眾花本欲迎春怒放,無奈封姨(風神)出頭阻撓,故想請他幫忙解難。花精要他準備一些紅色錦帛,畫上日月星辰,在二月十五日夜五更懸掛在園中的花枝上。崔元徽依言行事,屆時果然狂風大作,但枝上花卉有彩帛護持,一朵也沒被吹落。此事傳開後,喜愛花卉者爭相仿效,因以成俗。由於懸彩護花的時間必須安排在五更,故稱“花朝”。
花朝節的盛行和武則天愛花有關嗎?
花朝節得以在全國盛行,成為全國性的節日,據傳始於武則天執政時期。武則天嗜花成癖,每到農曆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下令宮女去采集百花,並把采來的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香甜的花糕,還把這些花糕拿來遍賞群臣。這樣,花朝節活動就從官府到民間流行開來。在那時,二月十五的花朝節和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以及八月十五的中秋節被視為同等重要的傳統佳節。到了宋代,花朝節的日期被提前到二月初二或二月十二。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
彝族人如何慶祝巴烏節?
巴烏節是彝族的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流行於雲南鶴慶彝族支係黑活人居住區。“巴烏”即打獵歸來的意思,是一種歡慶狩獵凱旋和祈望來日狩獵豐收的儀式,原本沒有固定節日。過去,每逢寨中捕到獵物時,都要跳“巴烏”舞。跳舞之前,獵人要當眾剝獵物。獸頭給狩獵的指揮,獸皮給打死獵物的獵手,獸肉則由主持祭祀活動的“阿布”交與助祭在火上燒烤。其間獸頭前、獸皮跟、眾人從,圍火堆重現打獵動作。肉熟以後,眾人分食。後來跳巴烏化為定時舉行的傳統節日。節日中跳巴烏舞時的伴奏樂器是12麵木鼓、12麵銅鑼和12支嗩呐(閏年各用13件)。由36名年輕女子披上虎、豹、熊、鹿、虎子、兔、狐等的毛皮或者頭插錦雞和各種鳥雀的羽毛,裝扮成飛禽走獸,圍繞火堆踏歌起舞,表現各種動物的姿態,模仿各種動物的叫聲。獵手們則手持弓弩或鋼叉,將“獵物”圍住,朝“獵物”們旋轉的相反方向,表演各種狩獵動作。節日期間,還要進行耍龍燈、獅燈、白鶴燈等活動。
在苗族的偷菜節裏男性也可以參與偷菜嗎?
苗族的偷菜節於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它流行於貴州省黃平一帶的苗族人中。節日這天,苗族的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所偷的菜僅限白菜,數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而且絕對禁止偷本家族的,更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這是因為偷菜與她們的愛情婚姻有關。在偷菜節中,男性是不參與偷菜活動的。在這一天,姑娘們偷菜是正大光明的行為,她們不怕被主人家發現,而被偷的人家也並不責怪。偷完菜後,大家把偷來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吃白菜宴的時候還有這樣的說法:誰吃得最多,誰就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天穿節是為了紀念誰而設立的?
天穿節在每年的正月二十五舉行,相傳這一天為女媧補天日。在遠古時期,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發生了衝突,打起仗來。水神共工被打敗,他憤怒異常,用頭撞向西方天空的支柱不周山。結果造成天崩地裂,火山爆發,洪水浩蕩,猛獸巨鷹到處橫行撲食人類,人類麵臨滅頂之災。人類始祖女媧看到這些,非常痛心,就采來五色彩石日夜冶煉,煉了七七四十九天後,也就是正月二十五這一天,終於把破裂的天空修補好。女媧又斬斷巨龜的四條腿,用來支撐天的四方,並且殺死猛獸巨鷹,治退洪水,使百姓安居樂業。為了紀念人類始祖女媧的功績,人們就在正月二十五這天吃烙餅、煎餅,並要用紅絲線係餅投在房屋頂上,謂之“補天穿”,這一天也被稱為“天穿節”。
填倉節是為了紀念一個倉官嗎?
填倉節是漢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是一個象征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在每年的正月二十五日舉行。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一個好心的倉官而設立的。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國北方遇到連年旱災,赤地千裏,顆粒無收。可是,封建帝王仍不管黎民百姓的死活,照樣橫征暴斂,弄得百姓餓殍遍野、民間怨聲載道。一個在地方看守糧倉的倉官,目睹這一慘景,於心不忍,便毅然打開皇倉,救濟災民。但他知道此舉是觸犯王法的事,皇帝絕不會饒恕他。於是,他讓百姓把糧食運走了以後,就放一把火燒了皇倉,連同自己也活活燒死。這件事發生在農曆正月二十五日。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放糧救災民的好心倉官,就將他死的這天定為填倉節。每到這一天,人們就用細炊灰在院內外打囤填倉,以示對倉官的懷念,也祈盼新年有個好收成。
瑤族的趕鳥節是怎麼來的?
趕鳥節是瑤族的民間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一舉行。它來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以前,瑤族人居住的山區,林木茂密,很適宜鳥雀繁衍生息。因此,每到播種季節,眾多的鳥雀都紛紛飛來啄食莊稼,造成莊稼顆粒無收,人們損失慘重,但卻沒有辦法解決。後來,盤山寨出了個會唱歌的盤英姑。她隻要一開口唱歌,各種鳥兒都圍著她傾聽。人們受到啟發,就在第二年的農曆二月初一,齊聚山上模仿盤英姑的樣子唱山歌,當鳥兒聽得癡醉時,他們就趕緊播種。鳥兒們一醉就是半年,等到它們醒來,莊稼也早已收好了。此後,瑤族人民就把農曆二月初一定為趕鳥節。節日裏,不管天氣如何,青年男女都會聚到一起趕會對歌,盡情玩樂。老年人則在家裏製作“鳥仔粑”。到了晚上,瑤家人就走村過寨地串火塘,品嚐各家的“鳥仔粑”,祈禱不生天災人禍,辛苦一年能有一個好結果。
為什麼說“二月二,龍抬頭”?
農曆二月初二,為傳統的“春龍節”。此時正值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前後。天氣變暖,河水解凍,春回大地,萬物複蘇,大自然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掌管雲雨的龍,也要從一冬的沉睡中醒來,所以人們常說“二月二,龍抬頭”。在春龍節這天,唐代以後開始有了挑菜、迎富、踏青等項活動,時稱“挑菜節”、“迎富節”。到了宋末元初,在我國北方地區,人們把這一節日和“驚蟄”節氣聯係起來,使它成為以驅蟲害和祈豐收為內容的傳統節日。明清以來,這一節日的風俗活動更加豐富多彩。我國北方至今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的諺語,以寄托人們希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願望。現在人們在二月二理發,給兒童剃頭,稱為“剃龍頭”,婦女在這天禁忌做針線,以免刺傷“龍眼”。
你知道二月二迎富的習俗嗎?
古人在二月二(即農曆二月二)這天有祭祀富神以“迎富”的習俗。相傳,富神本為一戶人家的兒子,被他貧窮的鄰家於二月初二求得而歸養。沒想到鄰家不久就變得富足,後來竟然成為良田百頃、騾馬成群的一方富戶。這個被鄰家求得的兒子也因樂善好施、為富而仁,死後被薦為“富神”。因此後人認為,二月二是個由窮轉富的吉日,於是人們就於此日祭祀富神以迎富,後漸成習俗。據說富神在世的時候,生活儉樸,粗茶淡飯,最喜歡吃野菜,特別是“茵陳蒿”。於是人們就在二月二這天挑野菜獻給他,並形成了挑菜的習俗。
二月二吃爆米花的習俗來源於怎樣的傳說?
在北方,民間二月二有吃爆米花的習俗,這來源於一個傳說。當年武則天篡唐立國,惹怒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降雨人間。不久,莊稼枯死,河塘幹涸。掌管天河的玉龍王聽到人間哭聲,便違抗聖旨,降雨人間。玉帝勃然大怒,將玉龍打下凡界,壓在一座山下,並立碑文:“金豆開花方可歸。”人們為拯救玉龍,四處尋找開花金豆。次年二月二日,一個趕集的老太太不小心把一袋金黃的玉米撒了一地,人們恍然大悟,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裏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