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總敘:經典長存,智慧永傳(2)(2 / 2)

“親仁”的另一個隱含意思,就是要遠離“非仁”,也就是遠離古代經典中經常提到的“小人”。小人在現代可以泛指一切能給你帶來比較大的負麵影響的人。如果你親近這樣的人,參照上麵的內容,完全可以推出以下結論:親仁能夠讓你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從而實現完善自己的目的,那麼,親近小人的話,你也就會沾染上他們的某些惡習,甚至他們的缺點會漸漸地出現在你的身上。這就是“近墨者黑”的道理。例如你的一個同事好賭,如果跟他走得太近的話,時間一長,你也有染上賭癮的危險。這個道理其實不說大家也都明白,但是,偏偏在現實中不容易做到。誠然,每個人都有缺點,也不是說有缺點就是小人,否則地球上到處都是“小人國”了。我們當然要相互包容對方的缺點,這是人際交往的一項重要準則。但是別忘了,某些缺點是絕對不能包容的,而有這些缺點的人,我們更要敬而遠之。上述的好賭,就屬於這類缺點。

與什麼樣的人交往,與什麼樣的人親近,是需要慎重考慮的。而職場又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在裏麵什麼樣的人都有可能遇到,特別是那些需要廣泛跟社會各階層的人打交道的職業,更是如此。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擦亮眼睛,在與人為善的同時,也要記住親近仁者,遠離小人。隻有這樣,才能夠在做好工作的同時,不被某些有壞習慣、壞品質的人所影響,才能夠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達到《弟子規》在後文所說的“以漸躋”的效果,即與比自己優秀的人逐漸地拉近距離,自己慢慢地也步入“仁者”或者“賢者”的行列。

4.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原典】有餘力,則學文。

【釋義】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的話,就該學習有益的知識。

好員工工作、學習兩不誤

《弟子規》中這兩句話的本義是指,在做好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之後,還有多餘的精力的話,就要學習一些有益的知識了。我們從中至少可以領悟到兩點:第一點,“學文”之前的那些內容比“學文”要重要,如果前麵的沒做好,那就暫時不具備“學文”的條件,因為古人認為,相對於學文,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更需要一個人去好好地揣摩和實踐;另一點,則有點反過來的意味,光做好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是不夠的,一定要有繼續學習的意識。

按照古人的本意,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更接近於做人做事的原則和智慧,後麵的“學文”則更側重於文化知識,有人解讀《弟子規》,直接把“學文”解釋成“學習和誦讀經典”或者是“學習文化知識”之類,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當然,時代是不斷發展的,所以很多經典也就被時代賦予了新的意義,所以像本書把“學文”解釋成“學習有益的知識”,也是可以的。而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再過一百年或者一千年,可能“學文”的解釋也會有一定的變化。

不過,不管怎麼變化,無論在哪個時代,在知識上還是在實踐上,我們都能從經典中獲得有益的指導,這也是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原因之一。

回到本節最初的問題,“有餘力,則學文”,我們分析它至少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如果放到職場之中,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即做好工作的前提,是先要做人。不管是孝,還是悌、謹、信,還是泛愛眾、親仁,都屬於做人的標準,前麵的孝悌謹信側重於自我修養,後麵的兩條則側重於一些實際做法,總體形成一個訓練自己的方法,同時,也是每個人做人所應該達到的標準。以“悌”為例,我們在平時多多訓練自己關愛他人,而最後所要達到的目的,也是讓關愛他人成為自己的一個習慣,成為個人優秀品質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不管是哪一種好的品質,我們都應該不斷地訓練,最終讓那些品質真正成為我們內在的東西。作為一名員工,好好工作當然是必需的,但是也不能忘了,好好做人才是根本。

第二層含義,如果放到職場之中,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即一個企業看重的員工,肯定是一個做人好,工作也做得好的人,但同時,也肯定是一個知道不斷完善自己的人。光知道學習專業技術,卻忽略掉做人的員工,在企業裏是走不遠的,而其他方麵做得都不錯,偏偏在工作方麵不想著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員工,在企業裏也是很難長時間站住腳的。所以企業喜歡“兩好”的員工,一是做人要好,二是要好學。

總之,不管是第一點還是第二點,都是一名員工應該注意的。做人、做事兩手抓,工作、學習兩不誤。如果能做到這些,那麼,你必定會成為一名優秀的員工,一名在職業生涯中有所建樹的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