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古代陣法在古代軍事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影響(1 / 1)

(一)古代陣法在古代軍事史中的重要地位

前代八陣雖然也有防禦隊形,但主要的還是進攻隊形,而宋的“本朝八陣”,從實質上看,完全變成了四麵防禦隊形。也就是說,各陣的主力仍然未脫離單純防禦的模式,但其前代軍隊的進攻精神無一繼承。這種情形的出現,不能不說是與北宋采取單純防禦的保守軍事思想有關。

(二)古代陣法在古代軍事史中的重要影響

陣對於中國戰爭的影響,要分三大階段,即大量騎兵投入實戰以前為一段,騎兵對步兵為一段,步騎混合為一段。

騎兵大量出現以前,也就是秦漢之前,從有記載的周到秦滅六國的這一段曆史。這一時期騎兵雖然已用於偵察、傳遞消息,但是還沒有投入實戰,中原各國的主戰兵力依然是車兵和步兵。而當時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時常用“千乘之國”“萬乘之國”作為標準,如此龐大而昂貴的戰車部隊自然要步兵的掩護(單純的戰車在弩兵、長戈、長戟兵麵前很容易被消滅,原因就在於戰車的衝擊力有限),於是便出現了步車陣。

真正的陣,或者說春秋至秦的陣,並不像影視劇中表現的那麼複雜,而是很簡單的,大致分進攻和防守兩種:《孫臏兵法》中將陣完整係統地分為十種陣形,即:“方、圓、錐行、雁行、鉤行、玄襄、疏陣、數陣、火陣、水陣。”

此外,還有林林總總的“陣”。比如射擊時用“雲陣”,包圍敵軍要用 “贏渭”陣,奇襲用“闔燧”陣,總的加起來不會少於20種陣。

說到列陣,首先要治兵。要使士兵有聞鼓出擊、聞金退兵的概念。具體到列陣時的排列,直擊還是迂回,由伍長之類的下級軍官看中軍旗決定。一伍的成員本身就是一個小的戰鬥集體,大致分(按步兵計)殳、戈、戟、矛、弩五兵,以長兵器和遠射兵器為主(短兵缺乏也與當時的青銅器鑄造工藝不精,難以造出適合短兵相接的長劍有關),後又去殳加入大盾。這其中弩兵站第一排 (近戰時撤至最後),持盾兵站第二排(兩軍對射時到第一排),其下是戈、戟、矛三件長兵器。戈在最前,以橫掃為主,主要對付對方的戰車和戰馬;戟可掃可刺,屬於多功能兵種;矛以刺為主,主要作戰對象是對方的作戰人員,各伍之間成縱列向前推進(伍為陣形之中最小的作戰單位,四伍為一兩,五兩為一旅,五旅為一師,五師為一軍,皆為春秋以前兵製)。陣中嚴格禁止有個人英雄主義的出現(再直接一點就是說,不允許逞匹夫之勇),這大概也是秦以前單騎突陣的情況不多的原因(單獨一輛戰車,突擊訓練有素,配合精熟,基本以長戟、長矛為主要兵器的重陣,跟送死沒什麼區別)。秦以前由於長期處於戰爭之中,各國的常備軍數量龐大且有效(即便是臨時征召的士兵也有很高的戰鬥技能和很強的紀律意識,因為他們時常要被征召),也從客觀上保證了陣對他們能進行有效的約束,也保證了將領們能有效地排出最適合戰場形勢和雙方兵力對比的陣勢,這一點很重要,也是這時的軍隊和以後的中國戰爭時大量的烏合之眾的區別。秦滅六國,天下一統,秦二世時,陳勝吳廣起義,天下重又大亂,湧現出兩股有影響力的義軍。一是西楚霸王項羽(名籍),二是漢王劉邦(字季)。應該說這時的步兵陣在中國幾乎已發展到一個高潮,隨著三十幾萬秦軍主力被項羽在巨鹿擊敗,早期的楚漢爭霸幾乎再也沒有出現過大兵團,有組織地將陣用於戰爭。這樣比劉邦更強悍的項羽占盡了優勢,一度將劉邦打得狼奔豕突,潰不成軍。隻是在韓信出現之後,漢軍才憑借其出色的用兵、有效的戰陣終於擊敗不可一世、隻憑勇力的西楚霸王。

楚漢爭霸從總體來說,隻是烏合之眾的較量,有效使用陣的情況很少。漢帝國建立後,隨著北方匈奴的屢屢入侵,漢軍的步兵又幾乎沒有用處(戰不能勝,勝不能追,敗不能逃),隻好憑借強大的國力組建龐大的騎兵集群,而騎兵又不大可能像步兵一樣進退有序地列陣,同時也將步兵的陣近乎完全放棄,隻有弩兵的戰術——雁行陣還保留著。

騎兵的戰術大部分時間裏就是正麵突擊、長途奔襲、戰略合圍、斷敵後路等等,即使是擅長騎兵戰術的匈奴人也隻有這些。但這時的漢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琢磨出了一種新戰術——車懸,也就是突擊戰術的加強版,不像突擊那樣一窩蜂似的蜂擁而上,更注重各騎之間的間隔,因為車懸陣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能算是陣,所以後世兵家大都不認為有此陣,如《曹操兵法》、《將苑》(諸葛亮)、《百戰奇略》(作者不詳,成書於宋代)都對此陣抱不置可否的態度,可能此陣還是真實存在過的,隻是隨著中國騎兵的衰弱,後人無法親身感受其威力罷了。

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給後人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也對東亞文化圈乃至整個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