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手工藝品自古以來就在歐洲地區享有盛名,很具有特色。在奧斯堡遺址中發現的具有專業水準的紡織品和木雕足以證明當時工匠的獨創能力。挪威中世紀教堂中的裝飾和陳設也是出色手工藝技術的證據。聖壇的浮雕和各種銅、銀祭祀器皿均是手工藝品的代表之作。最引人注目的也許是教堂中的漂亮紡織物,例如根據當時習俗由無名藝人織造的巴爾迪紹爾裝飾毯。
玫瑰漆畫是一種獨特的挪威裝飾油漆技術,主要的圖案是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的玫瑰花。玫瑰漆畫過去在鄉下和農場居民中十分流行,現在被視為挪威的經典民間藝術。
挪威的金匠從16世紀開始在產品上打上自己的標記,從此手藝人的名字總是出現在他們的產品上。
另一個在文藝複興時期大行其道的古老傳統是紡織美術製品。這是古德布蘭茲達倫地區婦女的一項曆史悠久的傳統。從17世紀初開始,挪威的鐵器作坊開始生產帶浮雕的烤箱。浮雕具有高度的藝術和情趣價值,代表著挪威手工藝的另一個開端。
木雕和玫瑰漆畫的傳統在鄉村地區持續一直到19世紀後相當一段時間。1814年國家獨立的到來,似乎預示著手工藝者的大量新機會。然而其後幾十年的經濟蕭條,嚴重地阻礙了他們的發展。19世紀下半葉,挪威手工藝仍然受古代傳統的強大影響,不過新的工藝也逐漸開始進入手工藝品的生產。成立於1852年的哈德蘭玻璃製品廠開始生產較為精細的玻璃製品,並往往使用高標準的外國技術。埃格鬆·費昂斯工業公司引進了英國的石料加工技術。1887年,泊爾斯格倫陶瓷廠開業。
手工藝品的美學價值在過去的100年中日益獲得承認。主要人口集中地舉辦了為數眾多的國際工藝品展覽。這一發展趨勢的核心原因,是挪威金匠傾向於減少用於委托製品的時間,而將精力更多地集中於產品的藝術設計。
新藝術主義時期對挪威手工藝重新燃起的興趣,使古代維京時期的公鴨和龍頭圖案的再度興起。這種圖案從此被融合進許多手工藝形式,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興趣並差不多成為了國家的標誌。
20世紀30年代的功能主義設計,對斯堪的納維亞手工藝生產產生了重大影響。時至20世紀50年代,一種獨特的、更加柔和、更有人情味的“斯堪的納維亞式樣”應運而生。
20世紀70年代的發展使手工藝行業發生了革命。紡織品、玻璃製品、陶瓷及其他手工藝品被完全接納為視覺藝術,而實際生產手段則被認為不再具有重要性。1974年,手工藝人和工匠通過自己的挪威手工藝藝術家協會,終於獲得“國家收入保證計劃”的考慮,從而獲得挪威藝術界的普遍接受。在20世紀80年代期間,工業設計的重要性日益增長,越來越多的手工藝人獲得裝飾公共場所和建築的委托。此外,手工藝設計還成為1994年利勒哈默冬季奧運會藝術表現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