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青春年華獻家鄉(3)(1 / 3)

楊寧國總是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在實踐中摸索總結出理論。2003年是彭陽建縣20周年,為了向建縣20年慶典送上一份厚禮,他利用一年的時間,完成《彭陽縣文物誌》編寫,誌書的體例確定、篇章設置、資料考證、文字錄入、校對、送審一係列工作都由他一人來做,出版了寧夏第一部文物專誌。同時編輯出版了《彭陽縣軍事誌》《彭陽神韻》《走近皇甫謐》三部史學著作。幾年來,楊寧國撰寫的《寧夏彭陽近年出土的北方係青銅器》《寧夏彭陽草廟張街春秋戰國墓地》《寧夏彭陽出土的北魏■標墓誌磚》《與寧夏“靈武之戰”有關的第一方墓石》《彭陽文物與古跡》等30餘篇專業調研文章,在國家級、省級刊物及各大報紙上發表。其中《寧夏彭陽近年出土的北方係青銅器》獲全區第五屆“群星杯”論文類銀獎。《彭陽縣文物誌》被固原市政府授予“優秀誌書”,這些著作和文章從不同角度展示了我縣文物風采,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濃厚興趣和廣泛關注,慕名前來參觀考察的遊客專家逐年增多,對促進彭陽對外文化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行走在群文路上

——記海原縣文化館館長王新林

王新林簡介

王新林,男,回族,大學本科,1975年8月生,中共黨員,副研究館員,現任海原縣文化館館長。從事群眾文化工作20年來,兢兢業業、開拓創新,積極探索研究群眾文化服務工作,成功策劃了鄉鎮文化站“公建民營公助”體製創新,闖出了鄉鎮文化站管理運營新路子;還利用文化陣地創建“留守兒童之家”,為留守兒童共享文化資源搭建了新的平台。

陣陣掌聲和歡笑聲從文化館裏傳出,琴聲悠悠,歌聲陣陣,舞姿翩翩,翰墨飄香,如今的文化館真正成了廣大群眾活動的場所、培訓的學校、聯誼的橋梁、展示的舞台,這既是對我縣開展的群文工作的肯定,更是對文化館工作取得不斷進步的見證。許多人都說:我們這兒文化氛圍非常好,設施齊全,平時隨時都能帶孩子享受免費公共文化服務!但每個文化館人自己心裏都清楚:取得這些成績與上級的正確領導分不開,與全體館員的共同努力分不開,特別是與一個好“領頭雁”——王新林館長分不開。

王新林今年38歲,大學學曆,群文副研究館員,從1994年參加工作以來,在縣文化館一直從事群眾文化工作。199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海原縣文化館館長,中衛市書協副秘書長,海原縣書協副主席兼秘書長。曆經近二十年的磨礪,逐漸成熟、穩重、幹練。工作上嚴謹求實、勤奮刻苦、兢兢業業,贏得了廣大幹部職工的普遍好評,連續多年被評為區、市、縣文化係統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對群眾文化工作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和工作熱情,自擔任文化館館長以來,帶領全館人員,努力探索新路子,充分發揮文化館公益性文化服務功能,創新文化活動舉辦方式,積極策劃、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為“實現偉大中國夢,建設和諧富裕新海原”添磚加瓦。

■以服務群眾為宗旨,做先進文化的傳播者

為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2013年年初,他帶領全館幹部職工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文化惠民、文化為民、文化樂民”文化下鄉活動。麵對老百姓不停的詢問,他始終用真誠和微笑去對待他們,竭盡所能去幫助他們,老百姓被感動了,他說:“隻有心和心溝通,情與情傳遞,和諧的因素才會不斷增加。隻有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真心付出才能和群眾打成一片。”期間,廣場民族健身舞示範教學光盤《“花兒海原”廣場民族健身舞》如期完成。製作教學光盤500張,文化惠民工程聯係卡1000張,送到全縣167個行政村的300多個文化室、文藝團隊、文化大院、文化戶和50多位鄉土藝人手中;積極協調組織全縣100名文化館(站)專業人員、文藝骨幹、鄉土文藝人才、文化誌願者進行了為期三天的集中培訓,在培訓結束後,對考核合格的文化骨幹頒發“基層文化藝術指導員”資格證書。為營造濃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氛圍,他還組織采寫、編輯、出版了海原“非遺”係列叢書,包括《海原民間花兒》《海原民間歌謠》《海原民間故事》《海原民間諺語》《海原民間社火春官辭》《海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冊1000套,叢書已於2013年6月下旬正式出版發行。叢書的出版,將對研究海原文化乃至寧夏民族文化提供豐富的元素和可靠依據,這也必將成為我縣文化史冊上的又一件寶貴財富。在此期間,海原首套全麵反映和展示海原縣花兒魅力的音像資料《花兒海原》,已由寧夏黃河出版傳媒集團正式出版發行3500套,且納入全區農家書屋配送工程。該專輯的出版發行為推進海原幹花兒的保護、傳承、弘揚、推廣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