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開拓話劇藝術新天地

——寧夏話劇藝術發展有限公司文化建設先進材料

寧夏話劇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前身為寧夏話劇團,成立於1958年,在20世紀60~70年代,這個團在全國省級話劇藝術表演團體中平均年齡最輕,平均學曆最高,在我國西北五省區乃至全國都有一定的影響,演出過許多至今讓人津津樂道的好戲,有過座無虛席的黃金時代。進入80年代以後,寧夏話劇團像全國各地的話劇藝術表演團體一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話劇危機,觀眾銳減,到了1983年,全年才演出8場戲。1984年,為了擺脫困境,話劇團認真地大投入地按照所謂藝術家的追求打造了一出像莎士比亞《哈姆雷特》那樣的戲,結果在彩排那場戲時,1080個座位的劇場隻來了兩名觀眾,而且一名是文化廳文藝處長,一名是宣傳部文藝處長……當時是演一場賠一場,演得越多賠得越多。怎麼辦?嚴酷的現實促使我們不得不冷靜地思考,話劇的出路在哪裏?特別是像寧夏這樣的小省(區)話劇團的出路在哪裏?思考後我們從寧夏的實際情況出發,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按照“三貼近”的創作原則毅然把演出的重點,從有戲沒人看的城市轉到有人沒戲看的廣大農村基層。為了方便農民看戲,我們製作了號稱中國第一流動舞台車——寧夏話劇團大篷車。1984年我們實行了“劇組經營承包製”的改革,1997年又實行了全員招聘製的改革,2009年我們又率先進行了轉企改製的改革,通過三次改革,極大地調動了演職員參加演出的積極性。20餘年來,寧夏話劇團的大篷車隊運行了70多萬公裏,演出5400餘場。觀眾達千萬人次,15次演遍自治區境內100%的鄉(鎮)、大學、中專、中學和80%以上的小學校,同時,還把戲送到了全國除新疆、西藏、黑龍江、吉林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區的廣大農村。因為創作演出的作品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同時也受到了行內專家和各級領導的高度評價。由於改革成效顯著,20餘年來,先後40餘次受到國務院、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中宣部、文化部、人事部、國家民委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等部門的表彰獎勵,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體”“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全國五一勞動獎狀”、自治區“優秀基層黨組織”、全國文化係統“優秀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被中宣部、文化部譽為全國文化戰線上的一麵旗幟。在藝術上也多次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獎”等許多國家級的藝術獎項,演職人員個人也多人多次獲得從國家到地方的多種藝術獎項。由於始終堅持改革,寧夏話劇團迎來了創作演出的第二春天。

要想讓農民喜歡你的戲,你的戲必須對農民的“胃口”,怎樣才能對農民的“胃口”呢?隻有深入生活。在深入生活的過程中,我們抓住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和人物形象,先形成劇本故事,接著給農民講故事,得到農民的認可後,再創作劇本,劇本得到農民的認可後,進入排練、排練完成以後,再請農民和農村幹部審查……在創作的全過程中,請農民對我們的作品橫挑鼻子豎挑眼。這就保證了我們的戲是對農民的“胃口”的好戲。按照這種創作的流程,我們先後創作了《這樣的莊稼漢》《女村長》《連心村的故事》《塞上北京人》、高中、初中、小學三台“語文課本劇”《稅官王振舉》《梅家小院》《農機站長》《鐵稈莊稼》《鄉村醫生》《工會主席》《計生專幹》《喊叫水村移民記事》《回民幹娘》等十餘台劇目。因為這些劇目都是從生活中來的,而且在演出的過程中,不斷地根據廣大觀眾的意見進行修改,改來改去就把戲改成了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好作品。觀眾說:“你們的戲就跟我們莊子上的事一樣,台上的角色在我們村子裏都能對上號……戲還一會讓你哭,一會讓你笑……美得很……”還有的說:“話劇從頭到尾一句都沒唱,哎呀,說的比唱的還好聽……”我們的《女村長》一演完,群眾就把演女村長的演員圍住了,有的說:“計劃生育是為我們好呀,以後,我們要對搞計劃生育的高看一眼……”還有的老農民跪在她麵前,非讓她也像戲裏一樣,幫助他到法院起訴他那幾個不孝順的兒子。我們的《農機站長》一演完,就有不少農民主動到農機部門辦理入戶手續參加培訓,這個戲,我們在寧夏農村演出了700餘場,為此,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欄目還專門製作了專題節目——“德高藝美塞上情”。每場戲一演完,觀眾都幫助我們拆台裝車,有的還要拉演員到家裏坐一坐,拉呱拉呱談談看戲的觀感……從中央到地方有關部門的領導和專家同樣給予較高的評價,著名戲劇家徐曉鍾同誌冒雨在露天看完我們的演出後,感慨地說:“真沒想到話劇在農村有這樣大的魅力。”戲劇家李默然同誌看我們大篷車的演出幾次流出熱淚,他說:“鼓掌可能是禮貌,但流淚不是出於禮貌,寧夏話劇團用大篷車給農民送的是好戲,是精品。你們不愧為全國文化戰線上的一麵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