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自公元1153年至今,除了明初的洪武、建文年間和民國後期的短暫歲月之外,北京都是我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總計已有八百多年了。這期間積澱的曆史文化極其深厚、輝煌、珍貴。其中,什刹海地區就是北京曆史文化最亮麗的地區之一。1992年北京市政府批準什刹海為《什刹海曆史文化旅遊風景區》。2002年北京市政府批準什刹海為北京舊城內25片曆史文化保護區之一,而且是其中最大的一片;同年,北京市為什刹海頒發一級公園獎牌。2005年,什刹海被譽為中國最美的五大城區之一。2008年,國家旅遊局正式批準什刹海為4 A級景區。什刹海成為當代北京的一張“曆史文化名片”。
北京城市生長發育的原點不在什刹海地區。從西周初年封黃帝(一說帝堯)之後於薊的薊城,到漢唐的北方軍事重鎮幽州(治薊城)城,再到遼的陪都南京城、金的首都中都城等,先後都在廣安門內外地方,以蓮花池水係為主要水源。但是,當遼代在高梁河故道的窪地裏積水成湖(金稱白蓮潭),金世宗大定年間依托白蓮潭建起了皇家宮苑萬寧宮之後,北京城新的生長發展原點便轉移到了白蓮潭岸畔。
元代,白蓮潭稱為積水潭或海子。元世祖至元年間依托積水潭規劃設計和修建起大都城,積水潭成為大都城的核心地區。雖然其南部被圈入皇城之內(別稱太液池)成為皇家禦苑,百姓禁地,但其北部卻成為大運河的終點碼頭,出現了“舳艫蔽水”的盛況,其岸畔成為全城商業最繁華的地區。從元代開始,積水潭就與京杭大運河緊緊地連在一起了。
在我國,運河的開鑿曆史悠久。春秋戰國以來,幾乎各朝代都有開鑿運河的事。但連通江南與北方幽燕地區運河的開鑿是在隋朝,隋煬帝時開鑿了江南運河、通濟渠與永濟渠,基本形成了從江南到幽州的運河格局。但隋代的通濟渠與永濟渠是在洛陽以東連接的,向西拐了一個銳角形的大彎。隋代的運河通到幽州(涿郡)主要還是出於軍事上的需要。
金海陵王完顏亮遷都於燕並建中都城後,中都成為金王朝的首都。可是,金王朝隻擁有淮河至秦嶺以北的中華東北部土地。金中都地處幽燕地區,幽燕地區的農業向來以種植五穀雜糧為主,產量較低,當地所產的糧食不能滿足朝廷的需要。於是,金代開始從中原地區通過禦河(衛河)、白河、閘河向中都漕運糧食。所謂白河、禦河基本上就是今北運河與南運河。閘河則是由通州至中都的一段河道。
元代,中國又實現大統一,元世祖至元年間新建的大都城是大一統的元帝國的首都,城市規模、性質和功能遠非金中都可比。因此,元大都對江南米糧的需要不但更為迫切,而且數量也更大。為此,元朝在前代運河的基礎上,就舊補新,裁彎取直,最重要的是開鑿了山東境內的會通河,使大運河從蘇北的淮陰(今淮安市)向北抵達魯西北的臨清,與禦河相接。同時,大科學家郭守敬又施展超人的智慧,從昌平白浮泉引水,西折南轉,經甕山泊(今昆明湖的前身)下注積水潭,然後東出南轉,循皇城東牆外向南,於文明門西水關流出城外,向東抵達通州張家灣,這就是通惠河。通惠河的成功開鑿,不僅為通州至大都間的運河開辟了新的穩定水源,更重要的是可使漕船由通州駛進大都城,停泊在積水潭,所以積水潭裏出現了“舳艫蔽水”的盛況。元代真正實現了京杭大運河的全程開通,是我國運河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