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朋友,大家好!看到大家都法喜充滿!我們先來回答問題。
問:請問老師,學習《弟子規》有沒有其他相輔相成的學習教材可以幫我們更上層樓?其學習的順序、次第為何?
答:《弟子規》可以配合《德育課本》來學習。《德育課本》就是古聖先賢把理論跟方法總結出來,能夠告訴我們對於這些理論方法如何活用,這些人情練達會提升,所以《德育課本》是一個好教材。我們的《德育課本》有白話解釋,每位要弘揚傳統文化的朋友可以以這個為輔助教材來學習,來跟家長、孩子上課。另外《弟子規》之後,我們可以學習《三字經》,可以學習清朝陳弘謀先生編的《五種遺規》,我們尤其要先紮根的是《養正遺規》,再繼續可以研讀四書。
我們在網絡學院將會有一連串的課程,會上《德育故事》,也會上《三字經》這些經典。我們也會上《四庫薈要》。《四庫薈要》是《四庫全書》
的精華,《四庫全書》有一千五百本,《四庫薈要》是把它濃縮成五百本,所以我們會研讀《四庫薈要》,把它用在課程當中,我們可以一起學習。
整個四書我們能夠好好深入、好好學習,整個傳統文化的根基會紮得非常牢固,之後我們再繼續學習五經。其實這個順序在《三字經》這部經典當中有明確的說明,我們也可以翻一下《三字經》。剛剛有提到《弟子規》,再來《三字經》,還有一本也很重要的書《孝經》,也要好好地學習。
問:這位同修提到,“勿輕訾”是念zī還是念zǐ?
答:這個zī應該是古音讀法。讀古書的時候一般讀音按照古音去讀,比方說,“出必告(gù),反必麵”。那我們讀經典盡量用讀音,因為古代人這麼念,我們尊重,不要去改。可以讀“勿輕訾(zī)”。
問:有時介紹長者出來必須連名帶姓,應如何尊稱?
答:介紹長者,應該不用我們直接連名帶姓講。一般說“這一位是我父親,這一位是我叔叔”,這個情況比較多,不可能我們去介紹長輩,然後還介紹他全部的名字。基本上,應該是長輩自己拿出名片來,或者自己講,“你好,我姓什麼”。我們應該隻是在當下先讓他們互相熟悉一下,了解跟我們之間的關係。我們不可能介紹長輩說“這一位是我爸爸,爸爸叫某某某”,沒有這樣介紹的。一般比方說,我說“這是我父親”,那對方會怎麼講?“蔡叔叔你好”、“蔡伯伯你好”,因為他是我父親,所以應該不會有錯,跟我同姓。
問:在同一個團體裏,有一位以上同姓的長者時,如何尊稱才不至於混亂?
答:比方說是陳先生或者陳師兄,應該兩個人年紀會不一樣,一個可以叫大陳師兄,另外一個可以叫小陳師兄。你看我們古代人,比方說我來自左營,可能就叫“左營蔡禮旭”,很多人都在姓前麵加一個自己的出生地,一來好辨認,二來也不忘他是這一片土地養大的,也要時時記住故鄉。這樣應該就沒問題了。或者你就叫他左營蔡師兄,另一個是台南蔡師兄。
問:四歲的幼兒在家自學,落實了《弟子規》,還可以從哪些經典入門?
答:我們剛剛也講到整個讀經典的順序,《三字經》上講得很清楚。《弟子規》最重要,要重複提醒,一定要讓孩子紮紮實實紮下根去,當他根紮得愈深,這些經典就會跟他愈相應。所以諸位朋友,讀書不是讀得多就好,最重要要用得出來,半部《論語》都可以治天下。我們為人父母看著孩子背很多經典,就更要注意到一點:他的行為有沒有端正?有沒有謙恭?我們之前的課曾提到,林則徐先生提到一條有關讀書的重要教誨,“行止不端,讀書無益”。麵對這些聖哲人的教誨,諸位家長絕對不要抱著僥幸的態度,這些都是定則。你不要說孩子背得很多,如果已經發現他的言語行為有貢高我慢,這個時候你可不要再僥幸。所以一定要讓他確確實實養成正確的處世待人態度,這些經典才會利益他的人生。
問:小學四五年級的學生在家自學,四書五經已背誦完,沒有適合的國中銜接,要如何把孩子帶好?除了生活上落實《弟子規》,尚可讀哪些經典?或者隻要一門深入即可?
答:對於孩子的影響,家庭還是占大的部分,所以我們家長一定要記住,自己要以身作則。我是從小到大沒有讀過經典,真沒有。但是後來從事教育接觸經典,為什麼很相應?因為父母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打了這些做人的根基,所以確確實實愈深入經典、深入教育,愈覺得父母太偉大,父母對我們的影響至深。所以我們還是要抓住教育的本質,“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教子使做善也”。隻要你的家庭當中有很好的學習氣氛,有很好的做人的榜樣,這個孩子就不可能有太大的偏頗。而因為我們現在整個教育的政策,還沒有辦法短時間內就足夠重視傳統文化的熏習,所以隻要您的孩子在小學以前把《弟子規》的根紮好了,往後縱使到國中去,麵臨一些與同學相交往的狀況,你也可以把這些機會抓住,當作機會教育點來給予輔導,他也會從中有所成長、有所曆練。
問:想在社區推廣《弟子規》的教學,請教老師應如何著手?可否請老師分享海口啟蒙中心的創辦經驗?
答:教育,我們又回到一個根本就是以身作則,身教大於言教。所以整個經典教育、德行教育的成敗不在小孩,而在誰?成人,大人。這個課程真正的核心在家長課,還有教師課,這都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長者。當然假如一開始就叫諸位朋友去教教師課,怕你會太緊張。剛好是因為我已經從事幾年教職,我們抱持著一種分享的態度去上教師課。假如你沒有教學的經驗,你就從小孩子開始上,那你就會累積教孩子德行的這些經驗,慢慢又跟家長有比較多互動以後,就可以開家長的課程。等你辦幾個月以後,相信你與家長溝通的能力可能勝過一般學校的老師。我們現在想想,很年輕的老師出來跟家長溝通多不多?愈來愈少,因為學校對德行的重視度不夠,德行不重視的時候,就很少跟家長有這方麵的溝通。當你不斷接觸家長、接觸小孩,你對於如何去調教孩子德行的經驗就會愈來愈豐富,到時候我們厚積薄發,你這些經驗有了,就可以開教師的課程。
我們在海口的辦學經驗,最重要的是了解到孩子德行教育的成敗在於家長,因為身教重於言教。我們常說讀經讀經,讀經是目的嗎?諸位朋友,讀經是不是目的?不是,讀經是方法、是手段,它真正的目的在讓孩子有好的德行。所以我們做任何事絕對不要忘了你當初做這件事的目的,不要走到半路迷失了方向,而把它變成“背多少”。所以既然德行重要,那如何成就孩子的德行,必然要先上行下效。所以我們把重點擺在家長跟老師的課程上,每個禮拜都是一次,不間斷地熏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