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詞第三、四句:"縱有胸懷能坦白。乾坤不屬舊明君。"意思是縱然有忠臣賢士的坦蕩胸懷,也無法扭轉乾坤了,因為天下已經不再屬於舊有的英明君主了。正是熹宗的昏庸無能,才造成魏忠賢與客氏亂國的局麵。
明熹宗有個嗜好,就是喜歡擺弄锛鑿斧鋸刨,幹木工活,做些小工的器物。魏忠賢這班閹黨就利用他的這一特征,每逢熹宗興致勃勃地做木工活計時,就拿出一大堆奏章文件請他審批,故意惹他不耐煩。這時,熹宗便隨口說:"我都知道了,你就看著辦吧。"就這樣,大權便落在魏忠賢手裏,任他恣意胡來。
而讖詞第三、四句:"一男一女。斷送人國。"總結了魏忠賢和客氏狼狽為奸,使明朝逐漸走向亡國之途的現象。雖然思宗朱由檢即位之後,立刻殺了魏忠賢,想要將大明朝重新振作起來,可惜由於長期積弱,整個王朝已全麵腐化,不可再續輝煌了。而此時,東北滿族努爾哈赤的勢力正日益壯大,終於挺進關內,取代了明朝。
19、闖王李自成起兵入京,明朝氣數終結
曆史總是戲劇性的演變著,明朝是在農民起義的洪流中建立的,最終又敗亡在農民起義的大潮中。
《推背圖》的第三十二象預言了"闖王"李自成進入京城,大明氣數終結。
第三十二象乙未坎上巽下井
讖曰:馬跡北闕。犬數西方。八九數盡。日月無光。
頌曰:桃花落盡李花殘。五色旗分自北來。太息金陵王氣盡。一枝春色占長安。
金聖歎:"此象主李闖、張獻忠擾亂中原,崇禎投環梅山,福王偏安不久明祀遂亡。頌末句似指胡後,大有深意。"
圖上畫著一匹馬正奔過城門,暗示闖王李自成攻進北京城,明朝滅亡。
"井"卦是周易六十四卦的第四十八卦,《易經》曰:"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意思是說城邑遷移但水井不會發生改變,井水不會枯竭也不會溢滿,來來往往的人都到井裏來打水。眼看水要升到井口了,卻把水瓶打翻了。此卦暗示李自成雖推翻了明朝,但由於政策不當,又被趕出京城,功虧一簣。
讖詞第一句"馬跡北闕",是在指闖王作亂於陝北一帶。從字麵上來看,將"馬"置於"闕"的"門"中正好是一個"闖"字。而農民起義軍高迎祥、李自成皆稱"闖王"。
李自成(1606—1645年),原名鴻基,祖籍是米脂縣李家站,出生在米脂河西200裏的李繼遷寨。李自成少年時喜好舞槍弄棒,父親死後他去了明朝負責傳遞朝廷公文的驛站當驛卒。因丟失公文被治罪,失業回家,並欠下一筆債。
崇禎元年(1628年),李自成因繳不起舉人艾詔的欠債,被告到米脂縣衙。縣令將他"械而遊於市,將置至死",後由親友救出,年底,李自成殺死債主艾詔。接著,因妻子和別人通奸,李自成又殺了妻子。為逃脫官府追捕,李自成決定離開家鄉,於崇禎二年(1629年)到甘肅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投軍。當時,楊肇基任甘州總兵,王國任參將。因作戰勇猛,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國提升為軍中的把總。同年在榆中(今甘肅蘭州榆中縣)因欠餉問題發動兵變,殺死了王國和當地縣令。
崇禎三年(1630年),李自成率眾投奔農民軍首領高迎祥,號八隊闖將。九年,在高迎祥被俘殺後,被推為闖王。李自成領部眾,采取聲東擊西、避實擊虛的戰法,屢敗明軍,攻城略地,勢力不斷壯大。
讖詞第二句"犬數西方",暗示的是張獻忠在四川起義。張獻忠的"獻"字有"犬"旁,後來他占據了整個四川,所以叫"犬數西方"。
張獻忠(1606—1646年),字秉忠,號敬軒,出生於陝西省定邊縣郝灘鄉劉渠村(古稱柳樹澗堡)。張獻忠少時曾讀過書,成人後參軍,因犯法當斬,主將陳洪範見他狀貌不凡,便向總兵官王威求情,免去死罪,重打一百軍棍除名,從此張獻忠便流落鄉間。
天啟末年,陝西全境災荒不斷,陝北又發生了嚴重的幹旱和蟲災,禾苗枯焦,餓殍遍野。而朝廷卻不因為災荒之年而減少稅收,農民無法生活下去,隻有鋌而走險,起來造反。陝北地區首先爆發了農民起義,並很快形成燎原之勢。最初,有府穀的王嘉胤、王自用起義,接著宜川王左掛、安寨高迎祥等響應,鬥爭烈火燃遍了陝西全境。
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在家鄉聚集十八寨農民,組織了一支隊伍響應王嘉胤等起義,自號"八大王"。這一隊伍初始隸屬王自用,後自成一軍。因張獻忠小時讀過一點書,又受過軍事訓練,為人多智謀,果敢勇猛,很快就顯示了指揮才能,屢立戰功。他的隊伍也由幾千人發展到幾萬人,成為最強大的一支部隊,在與官軍的作戰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此後,張獻忠率領部眾轉戰河南、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川大部地區被張獻忠的農民軍所控製,十一月十六日,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建國號"大西",改元"大順",以成都為西京。所以,張獻忠雖然起義於陝西,但最終是在四川稱帝,應了"犬數西方"。
讖詞第三句"八九數盡",暗示明朝的氣數已盡,"八九"指明朝曆時十七朝十六個皇帝,因為英宗當過兩次皇帝,所以共有十七朝,八加九等於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