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金剛經(1)(1 / 3)

《金剛經》全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經典之一,也是般若類佛經的綱要書。在中國佛教界,《金剛經》流行得極為普遍,如三論、天台、賢首、唯識等宗派,都各有注疏。尤其是自唐宋以來盛極一時的禪宗,更與《金剛經》有深厚的淵源。宋代,出家人的考試,有《金剛經》一科,也讓我們從中看出《金剛經》的弘通之盛!

《金剛經》以空慧為主要內容,探討了一切法無我之理,篇幅適中,不過於浩瀚,也不失之簡略,因此曆來弘傳甚廣,特別為惠能以後的禪宗所重視。傳說惠能就因此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經文而開悟。

原文

如是我聞①:

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②,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③。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④,入舍衛大城乞食⑤。於其城中次第乞已⑥,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⑦。

注釋

①如是我聞:又作我聞如是、聞如是等。為經典之開頭語,是佛經五種證信之一。釋尊在《涅盤經》中曾對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說,其一生所說之經藏,須於卷首加上“如是我聞”一語,以表示此下所誦的內容乃直接從佛陀處所親聞。“如是”指經中所述之內容,即經中所說之佛語;“我聞”指經藏編集者阿難自言聽聞於釋尊之言行。又“如是”意為信順自己所聞之法;“我聞”則為堅持其信之人。佛教以信為第一,信佛法則能入佛教,理解佛法,得受佛法之功德利益;以信則言如是,不信則言不如是,所以先使眾生信受經言,因而於經首置如是語。《大智度論》卷二認為佛教徒應依止經典中的法,法並非僅指佛所說者,除佛陀所說者外,也有由佛弟子、仙人、諸天及化人等所說的法。為令信順此等為正法,並使佛滅度後,法永遠不失,永遠正確地傳於後世,故釋尊對阿難言,須於經典卷首加上“如是我聞”一語。

②佛:梵語Buddha之音譯,佛陀之略,又作佛馱、休屠、浮陀、浮屠、浮圖、浮頭、沒馱、勃陀、酵陀、步他等。意譯覺者、知者、覺,即覺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實對於宇宙事理無所不知覺,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大聖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佛”一般用作對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尊稱(釋迦牟尼佛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大夫、天人師、佛世尊十大名號)。大乘佛教興起後,“佛”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和一切佛法真諦的化身,宣稱過去世有七佛、然燈佛等,未來將出現彌勒佛。從佛身說,有報身佛、法身佛、應身佛。此處所指的佛是釋迦牟尼佛。舍衛國:譯為聞者、聞物、豐德、好道、無物不有、多有等。為中印度古王國名,其國本名為憍薩羅國,為別於南方之憍薩羅國,故以城名為國號。因此城多出名人,多產勝物,故稱聞物國。又有別名叫舍婆提城、屍羅跋提、舍羅婆悉帝夜城等。據英國考古學家康林罕(A.Cunningham)推定,此國即今天拉布提河(Rapti)左岸之沙赫瑪赫(Sahet Mahet),接近於尼泊爾之奧都(Oudh)北方約九十餘公裏處。近年在該處發掘銘刻有“舍衛”字樣之巨大佛像、《大唐西域記》卷六所說周長約五公裏之城壁,及記述布施祗園精舍田地之銅板等,都一一地證明了此處即舍衛國故址。釋迦牟尼成佛後,居留此處說法二十五年,較住於其他諸國長久。祗樹給孤獨園:又稱“祗園精舍”或“給孤獨園”,為佛陀說法遺跡中最著名者。據說舍衛城須多達長者,好行布施,人譽為給孤獨長者。皈依佛陀後,希望佛來舍衛城度其國人,因而欲覓一地作為釋迦牟尼在舍衛國說法、駐留的場所。傳說祗陀太子之花園頗為合適作為精舍,乃欲購之,然為太子所拒。祗陀太子為令長者卻步,遂以黃金鋪滿花園為出售之條件,給孤獨長者即以黃金鋪地買下園林。太子感動於其誠心,遂將園中所有林木也捐獻給佛陀。因二人共同成就此一功德,故稱祗樹給孤獨園。

③比丘:又名苾芻、煏芻等。指男子出家進入佛教教團,滿二十歲以上且受具足戒的修行僧,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稱為比丘尼。乃五眾之一,七眾之一。比丘原語是從“求乞”一詞而來,也可以解釋為破煩惱者之意。《大智度論》卷三列比丘語義為乞士、破煩惱、出家人、淨持戒及怖魔等五義。其中,破惡(破煩惱)、怖魔、乞士,稱為比丘三義,與“阿羅漢”一詞語義中之殺賊、應供、無生等三義,合稱為“因果六義”(比丘為因,阿羅漢為果)。在印度,比丘或沙門的生活形態必須遵守一定的戒律,護持三衣一缽,乞食自活,住於阿蘭若處,少欲知足,離諸世俗煩惱,精進修道,以期證得涅盤。千二百五十人:指一千二百五十位先事外遒,後承佛之化導,而證得聖果者。因感恩於佛陀的度化,遂發願每次法會都常隨不離,協助佛陀弘法利生,成為佛陀的“常隨眾”。根據《過去現在因果經》,這千二百五十人指耶舍長者子師徒五十人、優樓頻螺迦葉師徒五百人、那提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師徒一百人、目犍連師徒一百人,共一千二百五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