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本書總結(1)(2 / 3)

在廣闊的國土和多民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並經長期的大一統的封建政權錘煉的中國古代建築文化,以其巨大的建築規模與多樣的表現方式,追求對人和自然的壓倒性控製。因曆史的原因和自身條件的限製,朝鮮半島古代建築難以實現中國建築那樣的氣勢,因此發展出並不追求技巧和尺度、在物質和精神層麵均講求順從自然的建築思維和習慣。朝鮮半島傳統建築曆史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韓國學者尹張燮將朝鮮半島傳統建築的意匠特征總結為“人性的尺度”及“自然的協調”。建築材料的加工方式即是這種崇尚自然樸素的審美觀的一種表現。朝鮮半島建築強調對材料的自然本色的表現和自然的使用,例如礎石,除重要建築外,礎石一般用天然石塊稍加整理而成,柱、梁、椽等用原木粗加工而成,有時候甚至刻意保留天然樹幹曲折的形態,這樣在自然麵前“無為”的思想在朝鮮半島建築中反映得比較普遍。金鴻植則在其《民族建築論》(1980)中提及,朝鮮半島建築的美學特征為:樸素主義、簡素感、內斂的智慧、順應自然與共同體精神。以今日朝鮮半島留存的建築觀之,確實體現出上述氣質,無論在選址、規模上都是比較貼近自然的,從建築群的配置、空間的配置到色彩的選擇、材料的使用,都體現了對自然的順從和尊重。其建築規模一般不大,不追求對人施加威嚴和壓迫感,大部分的建築都是近人的尺度,這一方麵與建築觀念有關,也與材料、技術、經濟規模有關。在設計理念和施工技法上,不追求過度的人工技巧。例如韓國式屋頂的曲線生成,從施工過程來看,是根據當時加工的生頭木、椽子的組合,加上屋頂荷載後自然形成,而不似中國、日本事先設計好後加工製作而成,相比之下計劃性較弱,形成的效果也比較隨機,偶然之趣頗多。

朝鮮半島地處東北亞的邊緣,其建築文化體現出區別於大陸(中國)性格和海島(日本)性格的半島性格,既非中國之宏偉壯大,亦非日本之細膩精湛。遼闊的發展空間,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文化性格,更因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多在北方平原展開,因此作為文化最高代表的官家建築,無論都城形製、建設規模、建築尺度,無不以宏偉為追求;日本則因地處海島的緣故,專注於發展內省精練的建築風格;朝鮮半島的文化基礎之一高句麗文化,因直接源自中原,帶有部分中國性格;然百濟之纖巧卻更合半島經濟、文化和資源的實際,因此統一新羅融合此兩種文化後,雖然一度為盛唐的氣象所吸引,偶爾出現了如慶州皇龍寺木塔那樣的巨構,但主流則是折衷了高句麗和百濟的文化性格,在精神上雖力求與大陸靠攏,而在物質現實中則處處受到牽製,這種矛盾在都城規劃、木構建築、佛塔建設等方麵均有所體現;所謂創新的諸方麵,多為對大陸形式的簡化和微縮,造就了獨特的半島性格,情況正如今日之中國建築,以西方建築文化為標杆亦步亦趨,卻囿於自身的技術和經濟發展水平,隻能模仿得似是而非,畫虎類犬,此二種情況如出一轍。

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古代建築的主流均為木構建築,這是在相似的自然條件和文化背景的基礎上產生的趨同。然而三國建築群體的布局形態,卻表現出一定的差異。就大體而言,中國建築群體的倫理秩序,直接反映為以直觀的幾何秩序形成的規範;而朝鮮半島和日本建築群體中的秩序則反映得較為曲折隱蔽。中國的官式建築群或合院式住宅,以建築、廊廡等圍合成的院落作為群體布局的基本單元,而朝鮮半島的建築群體,除最上層建築,如作為李朝正宮的景福宮的外朝內寢部分等特殊的例子之外,並未形成合院。但是,這並非從一而終的特色,而是大約出現在高麗中後期。統一新羅之前的宮殿、寺刹,均如中國早期建築群體那樣以廊廡圍合的合院為基本構成單位,而隨著高麗時期山地形建築的發展,源自中國平原地帶的建築布局手法,已不能適應起伏地形之需要,因此軸線弱化,建築離散,而單體建築之間的物理聯係,如廊、廡等,一則須耗費資源,二則不為活動方式所需要,因此逐漸消失,形成以外部空間圍合單體建築的空間圖式,並以之為群體構成的基本單元,這是朝鮮半島建築群體布局的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