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8年開始了在朝鮮半島文化發展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漢四郡時代,直到公元313年樂浪被高句麗驅逐的這段時期,朝鮮半島的漢江以北均直接處在漢、魏、晉的統治之下,發展出以平壤一帶為中心、與中原的文化直接相通的樂浪文化,為此後朝鮮半島的文化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在今日朝鮮平壤市樂浪土城東、西、南三麵的丘陵地帶上,分布著大約1000座樂浪時期的古墳。對這些古墳的發掘活動,大致始於1909年。經年的考古發掘出土了眾多當時的文物,成為研究樂浪文化的重要資料。又由於這一時期並沒有留存下來的建築實物,因此這些古墳的構造、出土的文物及壁畫,更成為了解當時的建築狀況非常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樂浪古墳中出土的文物種類豐富,包括漢式服飾品、銅器、陶器、武器、漆器、玉器等,這些器具的藝術意匠和加工的細膩程度,與同時期的內地相同或非常接近,說明這些文物當時既有直接從內地輸入的,也有在本地製造的。古墳在構造上大體可區分為木槨墳和空心磚墓兩類。前期(公元前1世紀一公元1世紀)多為豎穴式木槨墓,也有少量橫穴式;後期(2—4世紀)主要為空心磚墓,這與漢代墓葬的發展軌跡是相同的。
樂浪空心磚墓的墓室地麵一般以磚墁鋪,墓室頂以磚疊澀而成,砌築方式與中原相同。墓室平麵通常為長方形,四角帶圓弧,呈現出為抵抗土壤壓力而往外鼓脹的形態。磚築墓室中有壇,上置棺木,墓室的出入口為拱形,入口一般南向。地麵上封土的外形多為方錐台形,例如安嶽3號墳的情形。大部分的樂浪磚室墓在發現時已經崩塌,因此完整的很少。1916年發現的樂浪1號墳算是保存比較完整的磚槨墳,可以看出完整的穹隆構造。土城東2號墳位於平壤特別市樂浪遺址區定白村,是典型的樂浪磚墓,建造於2世紀末或3世紀初。墓室地麵以磚墁鋪,棺座亦用磚砌成,地麵中心略高於四邊以利排水,墓室頂為磚砌穹隆。其他重要古墳遺址有樂浪雲城裏9號墳(黃海南道隱律郡雲城裏)、定白洞1號墳(平壤樂浪區域定白村)、定宇洞1、2號墳(平壤樂浪遺址區定宇洞)及白洞3號、8號、37號、51號、52號、53號、62號、92號、205號、206號墳等。樂浪地區的漢代古墳,直接承襲了漢代的墓葬形製和技法,甚至墓磚紋樣亦很近似,對高句麗、新羅的墓葬形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5.3高句麗墓葬與中原石室封土墓
若以公元427年遷都平壤為界,可將高句麗的曆史劃分為前、後兩期。前期的政治文化重心在今日中國境內之國內城,墓葬形式主要為高句麗早期的積石塚;後期的重心則移至今朝鮮境內的平壤一帶,墓葬形式轉變為中原式的石室封土墓。這種轉化,是高句麗與中原文化交流不斷加強、高句麗國家體製不斷完備的結果之一。
目前已經考古發掘的高句麗墓葬,約有三分之二在今日之中國境內,它們體現著高句麗的早期文化特色。這些早期墓葬主要集中在以集安為中心的鴨綠江流域,廣泛采用積石塚,這種墓葬方式在西伯利亞一帶分布較廣,可能是東北亞早期民族的通用葬製,被高句麗延續到國內城時期。高句麗石構王陵是高句麗積石塚的最高表現,是階梯式的積石塚,封丘較低矮,取自然山石為封。由於早期墓葬的選址多在崖頂或陡坎邊緣,因此在階牆前麵均砌出一道弧形的護坡,以保護坎上的陵墓。這種前圓後方的墓製,後來對日本古代陵墓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後,高句麗王陵發展成規整的方形封墳,同時完善了早期階段已有雛形的陪葬墓、祭台、陵園等,這些變化說明當時高句麗的王陵已吸納了中原的禮製概念。
大約在4世紀末葉,高句麗開始出現封土石室墓,尤其是在攻占漢四郡故地後,漢代葬製對其影響表現得尤為突出。公元427年遷都平壤以後,高句麗王陵均分布在平壤附近,其形製已不再使用傳統的“積石為封”,而改為封土石室墓形製,積石塚就基本上消失了。封土石室墓在高句麗的整個曆史中,雖然曆時不久,現存數量不多,卻是高句麗統治階層崇尚漢俗的明證。
5.3.1高句麗早期積石塚
高句麗早期積石塚遺跡的代表為太王陵和將軍塚、千秋塚等。這些墓葬的特點是用石塊或卵石在地麵上堆積出方形墓基,再在上麵構築長方形的石壙(槨室)(更晚期的槨室亦有配置在半地下者)。埋葬後封以碎石,不加頂蓋,整體如方丘,一般不設墓門,也沒有墓道。
留存於中國集安的將軍塚是外形保存較完好的高句麗早期積石塚。其外形如七層的金字塔,基底邊長約30.9m,最大高度11.5m。由於在其周邊的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瓦當瓦片,有學者推測當時尚有外簷等附屬建築。墓室在地麵以上,寬5.34m、長5.4m、高5.1m,由一塊巨石作為頂蓋。太王陵在將軍塚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