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的古代建築與古代中國、古代日本建築有著密切關係,過去曾有日本學者認為這個地域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文化傳播到日本的重要節點。但這一地域古代建築與中國古代建築的關係如何,在中國尚未見有研究專著。本書作者首次以中國建築文化發展的視角和立場,采用比較的方法對於朝鮮半島的古代建築進行了係統的全麵的研究。

作者通過對朝鮮半島的古代建築實地考察和中韓相關建築文獻的追索,對研究對象已有較深入的了解;但其並未停留在建築本身的形式和技術層麵,而是將其置於東亞文化圈這一廣擴的曆史、文化背景中,來觀察其特征的演變狀況。朝鮮半島與中國一衣帶水,通過近兩千餘年的相互接觸、交流,最終形成一個較有共性的統一文化體,但同時朝鮮半島古代建築也存在著自身的個性。對其在東亞文化圈中如何受到強勢的中國文化之影響,又如何保存個性,是書中論述的中心議題。

該書超越已有的日、韓學者從形式或技術的單一視角,來討論這一地域的建築發展史,凸顯了其在東亞文化圈中所處的地位,論述了強勢的中國文化傳播本體與受體的關係,及其所受到當時社會政治環境左右的特點;曆史上幾次中國建築文化的發展繁榮時期,在朝鮮半島均出現了與之呼應的文化追求和技術仿效,這成為建築樣式變化的根源。書中據此提出朝鮮半島建築發展分期的新觀點,即大致分為“原生時期、中國影響時期、中國影響弱化時期”三大段落。這種分期揭示出建築發展的動因取決於內在因素,並非依附於本區域朝代的更替,從而指出了依靠朝代作為建築發展分期依據的缺憾。

與此同時,該書還對於朝鮮半島的各類傳統建築具有與“自然的諧調”、“人性尺度”等特征的表現,結合其所處的背景加以仔細剖析,詮釋其形成的原因,並與中國、日本的古代建築進行了比較,從而追尋到三個國家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的差異對建築個性的影響,進行了具有理論意義的探索。

該書通過對於朝鮮半島與中國木構建築技術特征的比較,對其建築分類、鬥拱係統分類重新定義,書中新的分類方法較過去一些學者僅從表麵形式的分類,更為符合木構建築的自身的科學特征。

該書涉及的朝鮮半島建築文化的時間跨度大,可謂上下兩千年。建築類型涵蓋範圍廣,都城、宮殿、寺刹、住居、園林、陵墓一一論及,是一本具有開拓型的著作,填補了朝鮮半島建築史研究的空白,同時為今後東亞建築史的整體性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