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薊州有線電視台正式開播。
2005年6月30日,天津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薊縣分公司成立。薊縣廣播電視局被一分為二,10萬有線電視用戶被市網絡公司收購,局內隻留下節目平台,人員也由過去的328人減到171人。
2006年10月,府君山發射塔工程完工投入使用。該塔的主要功能是傳輸市台廣播電視節目,使節目覆蓋輻射到周邊北京、河北等更廣闊地區。該塔海拔414米,塔身高94米,因塔身形似鑽石,人稱“鑽石塔”。
2006年12月31日,舉行政務網正式開通儀式。
2008 年,薊縣出頭嶺鎮廣播電視站獲得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廣電總局等單位授予“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2010年4月,根據《薊縣人民政府機構改革實施方案》,撤銷薊縣廣播電視局,分別成立薊縣文化廣播電視局和薊縣新聞中心。
第二節廣播事業
1958年10月1日,薊縣人民廣播站正式播音。廣播設備隻有一台500瓦放大機和配套前機,與郵電局同用電話線傳輸廣播信號,每天播音一次,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河北人民廣播電台的節目,無自辦節目。同年12月31日,開始增加自辦“薊縣生活”節目,每天早晚兩次播音,每次20分鍾。隨著廣播站的擴大,全縣業餘通訊員隊伍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同時,對所用稿件實行稿酬製,每篇稿子最低兩角錢,最高不超過兩元,以鼓勵通訊員寫稿的積極性。
1959年,為解決廣播與電話爭線路的矛盾,在縣城至邦均電話線路上試裝載波機。1960年初安裝完工。1960年6月,天津地區和滄州地區各縣在薊縣召開載波現場會,縣廣播站介紹了載波經驗並獲得“載波化”錦旗一麵。1969年秋至1970年底,架設縣城至各工委片的廣播專線,22個公社通了廣播專線,通播率70%。1970年8月開始,對不通專線的16個公社裝載波機,再次與縣郵局合作搞調幅載波。全縣38個公社都安上了載波機,既能用專線轉播又能用載波傳輸。
1971年,全縣普及小嗽叭入戶。首先在溵溜公社試點然後在全縣推廣。到年底,全縣99%的大隊,83.5%的農戶安裝了小喇叭,喇叭總數達到86348個,其中高音喇叭2175個,小喇叭84173個。為提高廣播信號傳輸質量,1974年,開始安裝調頻載波機,全縣廣播信號傳輸實現載波化。
1975—1977年,全縣38個公社全部使用了廣播專線。1978年12月,市撥線路更新費15萬元。經過1年的工作,將原安裝的簡易小水泥方杆全部換上了7.5米高的水泥杆,由原來的幾個公社使用一條專線,變成了每個公社一對專線。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圍繞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主動積極搞好本縣廣播宣傳工作,並針對編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改革。把“薊縣生活”集中搞成新聞和綜合節目,增辟了“為聽眾服務”節目和服務性的“廣告與文藝”節目。每天及時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和報紙摘要”、“對農村廣播”、“各地人民廣播電台聯播”和天津人民廣播電台“對農村廣播”等節目。
1980年11月,將新劃規的官場公社、出頭嶺公社、西龍虎峪公社架通廣播專線。這些地方從12月起直接收轉薊縣廣播站的節目。
1982年,在縣城安裝低音箱23個,同時架設電纜5000米。改架廢舊線路3條,長12000米。
1983年6月,邦均、上倉、馬伸橋建立有線廣播中轉站,分片負責縣站所屬廣播線路的維護和社站擴大機維修,收到了較好效果。據1985年統計,全縣有廣播線路82571雙線(對)千米,有2138.25杆千米,收音機13.2495萬台,錄音機7174台,電唱機506台。
1987年,薊縣有線廣播從縣到鄉,從鄉到村,普遍實現了專杆專線。縣至鄉線路長257杆千米,710線對千米;鄉至村線路1927杆千米,6986線對千米。有廣播喇叭25瓦1418個。廣播覆蓋率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