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李淑霞的《閑》獲全國第二屆青年美術作品展覽三等獎、市第三屆青年美術作品展覽二等獎;1982年,朱亞茹的《添新缸》獲天津群眾美術作品展覽一等獎;1980至1982年,孫樹軍創作的《愛》、《喜》、《都要下蛋》等在市青年美術作品展中均獲優秀作品獎。1982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攝製題為《盤山農民的愛好》的紀錄片。同年,於慶成被吸收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天津分會會員。1984年,泥塑組創作的6件作品參加天津美術家協會、市群眾藝術館舉辦的工藝美術展覽並獲優秀作品獎。
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薊縣“摶土泥塑”,受到各方重視,進京展覽獲好評並已走出國門。
以於慶成為代表的薊縣泥塑,現已創作了《一條大河》、《農村芭蕾舞係列》、《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長江黃河》、《王老五》、《兩朵花》、《奶奶彈撥樂》等不同題材的作品上千件。於慶成本人也先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國家文化部授予“民間美術工作開拓者”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其作品榮獲六項外觀設計專利和一項作品表麵機理的發明專利並獲國際專利博覽會金獎,他本人榮獲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成就獎。
此外,馬伸橋鎮石家莊村的劉少生等泥塑群體,多年來注重寫實,主要反映“土老冒的衣食住行,泥腿子的人生道理”,作品堅持取材於農村,表現莊稼院的事情,深受群眾的喜愛,天津電視台及多家媒體曾進行宣傳報道。
五、其他
石刻:薊縣境內的石刻可追溯到漢代。邦均石人莊村的石人像,是先民們用於祭祀或守陵之物,以體現主人身份、地位,同時也有驅邪鎮墓的含義。此外,翠屏山下有石翁仲,府君山下白馬河中也有殘損的石人造像。
盤山不僅是旅遊休閑之地,同時也是石刻、書法、石刻佛教造像藝術的天然展地。其中以千像寺周圍的巨石和山崖壁上千餘尊線刻佛教造像為代表。千像寺石刻造像技法展現出一種獨特的民間傳統工藝,其藝術風格在國內首屈一指,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集郵:1980年前大多為個人集郵,1981年後,縣文化館先後組織了“薊縣專題集郵展覽”、“三熱愛集郵展”、“迎春郵展”、“巡回郵展”。1982年成立縣集郵協會,會員達75人。較為突出的是梁國棟,他的論文《把農民引到集郵中來》在《天津集郵》等地方報刊發表。至2012年在集郵活動中仍有不少人致力於收藏,發揮著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陶冶情感、聯絡感情的作用。
第六節攝影
薊縣的攝影活動始於1933年,為顧客拍攝照片,屬營業性攝影,照相館設在“一分利”文具店內(後改為榮豐照相館)。1935年,建天光照相館,1949年,建益明照相館。不久,建新中國照相館。1954年4月28日,建立薊縣消費社照相服務部(國營)。1956年,上述照相館合並為公私合營鍾表照相服務部。“文化大革命”中更名為工農兵照相服務部,後又更名為燕山照相館。到1985年,縣城有兩個照相館、兩個照相亭,上倉、下倉、邦均、馬伸橋、別山以及盤山、長城等旅遊場所均有照相館和照相亭。至今,全縣有營業性照相館約50家,從業人員300多人。
新聞、藝術攝影,是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新聞事業的發展、專業攝影機構的出現而發展起來的。1963年,縣委宣傳部購置照相機一架,開始新聞攝影,向《河北日報》、《天津農民報》供稿。1975年,縣文化館購置照相機、放大機、閃光燈等攝影設備。1976年,縣文化館美術組改為美術攝影組,配備專職攝影幹部,開始藝術攝影創作。1980至1985年,各鄉鎮文化站先後增設美術攝影室,縣文化館舉辦多次業餘攝影學習班,培訓攝影骨幹167人,舉辦攝影作品展覽12次,展出作品961件,參加市級攝影作品展覽131件。這一時期,李純琳的15幅作品先後參加華北五省市和天津市舉辦的攝影作品展覽。梁國棟的作品參加華北五省市攝影展覽,獲天津市“金光大道”攝影展優秀作品獎,編輯出版《兵團戰士攝影作品選》一冊。1981年,《大眾攝影》第八期發表劉光輝《黑白剪影照片的韻味》一文並5幅藝術攝影作品。《歧路險峰》(劉光輝)入選京津滬職工藝術攝影展,《塔基》(金慶宏)獲天津市職工攝影展覽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