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宣傳宜興、展示宜興,讓讀者更加全麵、係統地了解宜興、認識宜興,激發宜興人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宜興市檔案局(館)決定發揮自身優勢,開發利用豐富的館藏曆史文獻資料,編纂出版《宜興曆史上的今天》一書,並把這項工作任務列為2006年度重點工作之一。

為保證本書編纂工作的順利進行,宜興市檔案局(館)專門成立了編纂領導小組和工作班子,從2005年下半年起,全局(館)有關科室和同誌就開始著手做一些準備工作,擬定了編纂方案,提出編纂要求,作出初步分工,在調查館藏相關檔案資料的基礎上,列出可供編書參考的檔案、資料目錄,並排出了編纂工作時間安排表。為保證該書質量,編纂小組經常開會碰頭,就編書工作中的一些業務問題展開熱烈的。討論,以取得一致意見。經過大家辛勤工作,於2006年6月底拿出了該書的初稿,9月底基本定稿。

本書以宜興曆史上發生的對宜興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事件、宜興籍或寓居宜興的著名人物作為記述對象。在記述上著重體現宜興的特點、特色,著重於一些“最早”、“首家”、“第一”之類的事件和人物,並注意收集宜興曆史上發生的對宜興發展有特殊意義的事物。有關宜興曆史上的著名人物,由於數量太多,我們僅選取部分代表性的人物,選錄標準是看該人物是否對宜興曆史文化產生過重大貢獻和影響,或者說該人物在某一領域在全國是否有特別重要的影響和貢獻。

全書24.5萬字,共列條目840條,另外選配了43張照片資料,其中大部分是老照片。本書所選條目,時間上限不限,下限至2005年底,個別條目至2006年初。本書按12個月份,自然分為12個章節,每個章節中按具體日期排序,同一日期中,按事件發生的年代先後排序。個別日期(尤其春節期間)因無重大事件而缺漏,主要原因也許在於我們缺少更多資料。一些已知月份卻無法查實具體日期的事件,我們隻能編排在當月份的最後。一些重大事件我們隻掌握其發生有年份,無法查實月份的,本書沒有編人。民國及以前的農曆日期沒有換成公曆,按原資料所載日期一並編排在公曆日期之中。

該書體現了詳今略古的原則,目的是突出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宜興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充分反映宜興人勤勞、好學、聰慧、能幹的精神麵貌。當然,也由於有關近現代的史料豐富,古代的史料較少,相關內容不易考證出具體日期,有些隻能放棄不用,導致本書古代的內容較少而且相對簡單,近現代內容較多而且比較詳細,這也是屬於檔案工作本身的一種無奈。

本書記述的地域範圍以宜興全市區域為主,兼及宜城、和橋、張渚、丁蜀等大鎮。記述方法一般是先以編年體列出條目,然後采用紀事本末體展開記述。敘事有依據,原則上不加評論。

人物的記述力求體現“生人不立傳”的原則,但個別在全國影響特別巨大或對宜興經濟發展有特別重要貢獻的人物,我們也已列人。對已故人物,一般以逝世日記入,有的因無其他資料考證具體日期,以出生日記入。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宜興視察的很多,本書選擇主要的簡要記入。

本書對宜興市的常規會議從略。

本書編纂工作得到了各方麵的關心和支持,市委書記蔣洪亮在百忙之中親自為本書作序,副市長洪雅多次關心本書的編纂和出版,親臨我局,對本書編纂工作提出了很好意見。原市檔案局(館)局(館)長閔全生、湯虎君兩位同誌非常關心和支持本書的編纂工作,他們不分晝夜,對該書初稿進行認真審閱,從文字到內容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和意見。在此,謹向所有關心支持本書編纂、出版工作的領導和同誌們表示衷心感謝!

《宜興曆史上的今天》盡管不是一本大型書籍,但涉及的麵非常廣、時間跨度非常長、占用資料非常多,由於時間倉促、任務較重,加之曆史資料難以周全、我們工作經驗不夠豐富,書中的漏誤欠缺在所難免,懇請讀者和專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