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1988年6月17日,中顧委委員、原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教育部副部長周林偕夫人宗瑛(宜興徐舍鎮美棲村宗益壽烈士的妹妹,原貴州省輕工廳廳長)來宜興,到丁蜀中學、陶都小學、徐舍小學視察教育工作,還瞻仰烈士陵園,並參觀宜興陶瓷陳列館、宜興紫砂工藝廠和徐舍毛紡廠。
1991年6月17日,宜興人民奮起抗擊百年一遇特大洪澇災害
1991年5月至7月,宜興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澇災害。5月21日至6月20日、6月30日至7月15日兩段梅雨,總雨量達658.8毫米。第一次汛期於6月12日發生,6月14日超警戒水位,17日達到第一汛期的最高水位:西氿水位高達4.89米,超出警戒水位0.62米,徐舍、芳莊、楊巷水位分別達5.25米、5.49米、5.58米,均超過1954年最高水位,災情嚴重。6月30日又突發了第二次汛情,30日晚7時起,至7月13日,全市平均降雨300多毫米,最高地區達到400多毫米。全市水位全線超曆史水位記錄,宜興西氿水位達5.29米,大滆水位4.89米,楊巷水位5.86米,分別超過曆史最高水位(1954年)16厘米、22厘米和53厘米,全市持續65天處於超警戒水位。連續兩次洪澇災害的襲擊,給全市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全市直接經濟損失達8.99億元,間接經濟損失達9.12億元。
麵對百年一遇的洪澇災害和造成的慘重損失,宜興市采取了一係列緊急措施,全力以赴開展抗災救災工作,把災害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市委、市政府所有領導都深入第一線,各鄉、鎮、部門和各單位全民發動,協同作戰,團結治水。駐宜興部隊200多名官兵也奔赴第一線,協助抗洪救災。宜興遭受百年難遇的特大洪澇災害,友好省、市和協作單位紛紛來電慰問,竭盡全力支援抗洪救災。宜興的嚴重災情,也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國際有關組織的深切關注。自6月19日起,不斷有省、無錫市各級領導來宜興視察災情,慰問災民。7月16~17日,國務院生產辦公室副主任張彥寧率領的“國務院赴江蘇抗洪救災工作組”一行6人,在省有關部門領導陪同下,也先後到範道、官林、郵堂、徐舍、鯨塘等地察看災情。8月11口,省委書記沈達人、副書記曹鴻鳴、省人大副主任張耀華帶領省機關21個部門的領導同誌來宜興現場辦公,幫助宜興解決抗災自救中的具體困難。在這次抗洪救災中,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和英雄人物,如在抗災中犧牲的革命烈士湯誌良、餘奮喜、莫盤龍;如獲國家(部)抗洪先進集體稱號或記功單位的市公安局抗洪救災突擊隊、農行楊巷營業所和信用社、供銷合作總社、糧食局、官林中心糧管所及個人謝鴻鈞、宋孟大、史達夫等等。
(18日)1986年6月18日,喬石同誌到宜興視察
1986年6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喬石到宜興視察,參觀了宜興陶瓷陳列館和紫砂工藝廠,他指出:“陶瓷產品要拓寬銷路,開辟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適應市場變化,滿足群眾需要”。在聽取縣工農業生產情況和社會治安情況的彙報以及山區發展情況彙報後,指出:“在抓好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山區建設從長遠考慮,保護好森林資源,保持生態平衡”。
(20日)1993年6月20日,香港新中港集團董事局主席徐展堂先生等訪問宜興
1993年6月20日,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港事顧問、新中港集團董事局主席徐展堂先生、宜興宜美熒光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同胞朱伯舜先生一行4人應邀來宜訪問,賓客們先後參觀視察了宜興稀土分離廠和紫砂工藝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