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1966年6月5日,縣委動員正確對待“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1966年6月5日,縣委集中17級以上幹部,傳達省、地委負責同誌講話精神,動員正確對待“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6月21日,縣委根據上級指示精神,決定向縣各完中派駐工作組,領導師生開展“文化大革命”。工作組最先進駐宜興一中,在當晚召見的見麵會上,少數學生向工作組發難,引發矛盾。後又與在校開會的基層幹部發生衝突。次日,縣委召開27所初中校長會議,布置開展“文化大革命”運動。至7月,各校先後“停課鬧革命”,8月中旬,派至學校的工作組先後撤出學校,各校組成“文化大革命”籌備委員會。
1997年6月5日,宜興建成第一個省科技信息網絡分中心
1997年6月5日,在江蘇省科技信息網絡首批10個試點縣市中,宜興第一個建成與省中心通過分組交換網聯網的分中心網頁。標誌著宜興已邁進信息高速公路。1996年底,宜興市被列入省科技信息網絡首批試點縣市後,投入大量物力、人力、財力,通過反複論證,將分中心一步到位延伸到市有關綜合部門、科技先進鄉鎮,在最大範圍內實現網上信息資源共享。
(6日)1935年6月6日,宗益壽在浙江龍泉壯烈犧牲宗益壽,出生於宜興徐舍的美棲村。1926年1月,加入國民黨,並受派負責縣黨部農工部工作。同年夏,在革命思想的熏陶下,經同鄉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3月17日,北伐軍攻入宜興,他組織了歡迎活動。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中共宜興縣支部派宗益壽進入清黨委員會,抓住時機,掌握了實權,為發動宜興農民暴動奠定了基礎。中共宜興縣委成立後,任縣委委員,繼續領導農運工作。11月1日,宜興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農民暴動,宗任暴動剮總指揮。11月底,中共江蘇省委派宗益壽等骨幹到如皋開展農運工作,宗益壽任如皋縣濟難會負責人。1928年3月,宗益壽恢複了宜興潛洛、雙橋、官林等地區的黨組織。4月,他在官林義莊的史硯芬家召開會議,重建了中共宜興縣委,任書記。7月以後,省委調他任滬寧特委委員,後調上海吳淞區委工作。9月9日,中共江蘇省委召開常委會,決定由陳雲、孟平(宗益壽化名)等人組成農委,領導全省農民運動。1930年初,宗益壽調滬西區委,在陳雲領導下搞工運工作。1931年初,調江南區委工作,一次因開會地點被人告密而被捕。在被捕時乘敵人不備,把記有黨內同誌名單的紙條吞入腹中,保護了黨組織和同誌們的安全。出獄後,調上海中央特科工作。1932年和他弟弟宗益茂一起打入國民黨特務機關,完成任務後,臨時中央政府把他倆撤出。
1933年,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撤離上海,遷入中央革命根據地瑞金,宗益壽也轉移到中央蘇區,在全國總工會執行局任白區工作部部長。1934年7月,粟裕等領導的紅七軍團改編為北上抗日先遣隊,宗益壽調任該部的地方工作部部長。1935年2月,粟裕帶領突圍的500多名指戰員組成了紅軍挺進師,粟裕為師長,宗益壽任師政治部部長兼地方工作科長。3月,師成立政治委員會,由劉瑛、粟裕、宗益壽等9人組成。5月初,政治委員會決定成立中共浙西南特委,任命宗益壽為第一任特委書記。6月4日,宗益壽率挺進師二縱隊在浙江龍泉寶溪鄉茶嶴嶺(也稱草鞋嶺)與國民黨一個團遭遇。6日,因住戶告密,宗益壽遭敵人襲擊而壯烈犧牲,年僅28歲。
(7日)1963年6月7日,中科院南京地理研究所調查公布太湖有64種魚類
1963年6月7日,據中科院南京地理研究所組織的江蘇省湖泊綜合調查結果表明,太湖有64種魚類,其中經濟價值高的有30多種。太湖盛產白魚、銀魚、白蝦,稱之為“太湖三白”(也有將梅鱭魚與白魚、銀魚統稱為“太湖三白”),是太湖比較有名的水產。此外還有桂、鯽、魴、鱸、青、草、鰱、鯉等魚類品種。太湖水產豐富,曾有“量魚論鬥不論秤”一說。
(8日)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初八,徐致靖上疏朝廷,主張力行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