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1988年3月11日,宜丁公路拓寬工程全線動工

1988年3月11日,宜興撤縣設市後第一項較大的市政建設工程——宜興至精陶廠段104國道拓寬工程全線動工,至4月10日全部結束。路段全長15.7千米,路麵由原來11~12米拓寬為28米,共完成土方33萬立方米。這段公路的拓寬,對連接宜城、丁蜀兩鎮,建成帶狀的新城區,建設新興的宜興市至關重要。在工程建設中,廣大機關幹部、企事業職工和沿線鄉鎮上萬群眾樹立“人民城鎮人民建”的思想,克服任務重、時間緊、地形複雜等困難,奮力拚搏,奮戰陰雨,爭搶時間,緊張挖土填基,確保了任務的按時完成。

(12日)1984年3月12日,竹林生產管理實行家庭承包責任製

1984年3月12日,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成功實踐後,縣委、縣政府作出竹林承包決定,至4月上旬,重點竹鄉50個村、432個組的13萬畝竹林,全部承包到戶,非重點竹鄉1萬多畝竹林也承包到戶。明確竹林承包年限可以30年不變,承包權可以繼承,也可以經過集體同意折價轉包,但不得趁機亂砍濫伐。這一措施的實施,充分調動了山區農民的積極性,更好地促進了竹林生產發展。

(13日)1984年3月13日,《竹簡紫砂茶具》和《百壽紫砂瓶》榮獲國際博覽會金獎

1984年3月13日,由紫砂名家李昌鴻、沈遽華夫婦製作,陶刻高手沈漢生鐫刻的《竹簡紫砂茶具》和紫砂名師顧紹培製作、陶刻高手譚泉海鐫刻的《百壽紫砂瓶》,榮獲德國“萊比錫春季國際博覽會”金獎,這是解放以後宜興紫砂在國際上得到的第一個金獎。竹簡茶具一套九件,壺身正背均為五片竹簡組成,中間結上一根絲綾編繩,壺身簡上,刻《孫臏兵法》中“擒龐涓”片段,字為竹簡隸書,露芒藏鋒、深入淺出。整套壺透著古樸別致的雅韻。紫砂百壽瓶呈扁方形,高約20厘米,造型樸素大方,線條凝練,一麵刻著人們喜聞樂見的壽星圖案,另一麵刻著一百個不同的篆體壽字,富有傳統的民族風格。

早在1915年,由蜀山利永公司選送的紫砂器,獲巴拿馬國際賽會頭等獎,1926年選送的多式茶壺杯碟,獲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特等獎。1932年,朱可心、程壽珍、俞國良、吳雲根等紫砂藝人的“雲龍鼎”、“掇球”、“仿古”、“傳爐”等作品在美國芝加哥博覽會上獲優秀獎。

1989年3月13日,江蘇省作物學會水稻專業委員會“1988年學術交流會”在宜興市召開。參加會議的有省內外50多位專家、教授。

1991年3月13日,顧景舟、徐漢棠師徒分別捐款創立基金會

1991年3月13日下午,顧景舟教育獎勵基金會和徐漢棠兒童獎勵基金會創立儀式在丁蜀鎮陶都影劇院舉行。時年78歲的顧景舟,是國內外聞名的紫砂工藝美術大師,被譽為“壺藝泰鬥”、“一代宗師”。60歲的徐漢棠,是著名的紫砂高級工藝師,50年代曾拜顧老為師,藝術造詣極深。師徒倆早就打算要為獎掖後人,培育新苗盡一份力。顧老捐獻人民幣20萬元,創立顧景舟教育獎勵基金會,獎勵先進教師、優秀教育論文撰寫者、各級三好學生和各種競賽獲獎學生。徐老捐獻人民幣10萬元,創立徐漢堂兒童獎勵基金會,獎勵在文學、數學、書畫、音樂和體育方麵取得優異成績的少年兒童。兩位老先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關心教育下一代成長盡了力。

(15日)1966年3月15日,縣第六屆人大、政協第五屆委員會同日召開第一次會議

1966年3月15日,縣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會議號召全縣人民繼續高舉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從“備戰、備荒、為人民”出發,深入開展階級鬥爭、生產鬥爭、科學實驗三大革命運動,為實現第三個五年計劃而奮鬥。選舉陳聯科為縣長。同日,政協宜興縣第五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舉行。虞鎬南副主席作縣政協第四屆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會議選舉徐界清為政協主席,陳聯科、鄭寶禮、呂梅笙、虞鎬南、周觀海、周金生為副主席。全體委員列席縣人大六屆一次會議。

(16日)1988年3月16日,宜興出現奇特的氣候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