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海關駐宜興辦事處於1993年7月經海關總署批準設立後開始籌建,用三年時間完成基建任務並通過驗收,1997年2月28日正式開關。無錫海關駐宜興辦事處是隸屬於無錫海關的副處級辦事機構,負責宜興地區進出境貨物的監管、征收關稅及其他稅費、查緝走私等工作。對外承辦加工貿易、通關、監管、企業管理、稽查、調查、減免稅設備初審等各項海關業務。

1915年2月。和橋市首創蒙養園

1915年2月,和橋市首創蒙養園,附設在縣立第二女子高等小學內,入園幼兒26人,教養員2人,由縣教育行政部門領導,附設的小學管理。民國七年(1918年),蒙養園改名幼稚園。民國九年(1920年)後,縣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學、縣立第九高等小學先後附設幼稚班。民國十六年(1927年)後,許多小學均設幼年級(半年級)。宜興解放時,全縣有36所中心國民學校附設了幼年級,入學幼兒1080名。1952年,幼稚園(班)改名幼兒園(班),規定小學不辦半年級,幼兒班實行秋季招生,幼兒入園年齡一般為4~6周歲。到1987年底,全縣有幼兒園225所(其中鄉鎮中心幼兒園33所),入園幼兒29677名,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為82.06%,學前一年入園率達98.69%。

1940年2月。新四軍開辟太滆抗日遊擊根據地

1940年2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和蘇皖區黨委決定開辟太滆地區,並派張之宜率連排幹部8人進入和橋地區,充實加強和改造程維新部。與此同時,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又派7名民運工作幹部到臧林和宜北、武南地區活動。3月,蘇皖區黨委和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加派陳立平、李複等10名黨政幹部進入太滆地區。逐步爭取到宜北、武南的地方實力派和民主士紳的支持,組織成立半政權性質的“太湖行動委員會”。此後太湧地區抗日力量發展迅猛,組織健全,由中共太湧工委上升至太湧地委,相繼建立起中共宜興縣委、武南縣委、太湖縣委、錫南縣工委、蘇西縣工委。宜興的抗日武裝由幾十人增加至上千人。抗戰期間,太湧軍民拖住並最後打垮了日本數個大隊、偽軍1個旅的兵力。宜興直接參加新四軍主力部隊的就有1000餘人,太湧地區為籌集軍糧,反掃蕩、反清鄉、支援天目山區反頑戰鬥,作出了巨大貢獻。

1956年2月,宜興陶瓷公司在對私改造的基礎上成立

1956年2月,宜興陶瓷公司在對私改造的基礎上成立,統一領導宜興公私合營的建新、建華(後改名為彩陶工藝廠)、大新、企新(後被兼並)、正新、鶴鳴(後改名為青瓷廠)、陶新(後改為建築陶瓷廠)、合新8個陶瓷廠。翌年初,上海天原化工廠陶器車間遷至丁山,由國家投資,建成宜興化工陶瓷廠(後改名為宜興非金屬化工機械廠),隸屬於宜興陶瓷公司。1956年4月,宜興縣丁蜀陶器專業聯合社成立,統一領導5個陶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公司與陶聯社合署辦公,分開掛牌與建賬。1958年9月,陶瓷行業由陶都人民公社工交部分管。1959年10複歸公司領導。1964年3月,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在宜興陶瓷公司的基礎上組建直屬省輕化工業廳的陶瓷公司,由省公司對全省輕工業係統的陶瓷行業實行專業管理。1969年8月省公司下放,原宜興陶瓷公司所屬廠礦由宜興縣丁蜀鎮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內的一個專業小組管理。至1971年8月,宜興陶瓷公司又恢複為縣管。1988年4月,宜興陶瓷公司被國家計委、經委、統計局、財政部、勞動人事部批準為國家大型企業,8月,省經貿委員會批準陶瓷公司直接對外經營權,公司增設進出口部,同時,公司撤科建處。1991年12月,省經濟體製改革委員會批複同意組建江蘇宜興陶瓷集團。2004年2月,宜興市委、市政府決定陶瓷公司由丁蜀鎮托管,其下屬企業實行屬地管理。

1995年2月。宜興被認定為首批普及九年製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縣市

1995年2月,國家教委公布首批普及九年製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縣、市區名單,宜興市榜上有名。宜興從1989年開始對鄉鎮實施九年製義務教育和掃盲工作進行評估驗收。1993年4月,經無錫市和江蘇省驗收,依法宣布實施九年製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1993年6月,國家教委又對宜興“普九”、“掃盲”進行了抽查,認為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家教委規定的要求。1994年9月24日,宜興市被國家教委授予“全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先進集體”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