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宜興市委書記蔣洪亮

古老而年輕的宜興,位於江蘇省的最南端,距滬寧杭三大都市各約160千米,地處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洲中心腹地。在2000多年的曆史長河中,居住在這塊2038平方千米上的世代宜興人,寫就了令人稱奇的華美篇章。在百萬宜興人豪邁地行進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奮力率先實現現代化的征途中,市檔案局編纂出版了《宜興曆史上的今天》一書,這對於鑒古知今、繼往開來、激勵鬥誌、開拓創新,創造宜興更加美好的未來,有很大裨益。

《宜興曆史上的今天》一書,選材真實可信,是一部值得一讀的認識宜興曆史的工具書。宜興曆史悠久,大約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古稱荊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始置陽羨縣,是江蘇省內僅有的幾個秦縣之一。漢代以前屬會稽郡、吳興郡,晉懷帝永嘉四年因表周圮三興義兵之功而擴改為義興郡,延至隋文帝開皇九年廢郡改為義興縣,唐高祖武德二年改為鵝州,七年改為南興州,旋廢,仍為義興縣,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時諱義而改稱宜興縣,元世祖至元十二年改為南興軍,幾經立廢,自明稱宜興縣,清時宜、荊分治,至民國初,乃合為宜興縣。沿用至1988年,國務院批準撤縣設立宜興市。兩千年滄海桑田,先輩們留下了無數的精彩和輝煌。近二十年以來,宜興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突飛猛進。經濟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在全國同類城市中位居前列,是江蘇省規劃重點建設三級Ⅰ類中心城市。千年江南古邑已成為長三角腹地的耀眼明珠,令所有宜興人倍感自豪,在“十一五”期間,宜興完全有條件、有理由建設成為太湖西線的第一城。

《宜興曆史上的今天》一書,內容翔實豐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了解宜興全貌的百科書。該書簡略描述了宜興境內獨特的山水和自然資源稟賦,記錄了山水之間宜興人的勤勞和聰慧。宜興礦產豐富,除多種陶土以外,還有大理石、鐵礦石、煤炭等等,出產的紫砂陶器。譽滿天下,使宜興成為舉世無雙的陶都。中部自西向東的古荊溪把宜興大地一分為二,南部是浮玉般的天日山餘脈,北部是典型的江南水網地帶。這青山綠水和肥沃土地造就了宜興的富裕,曆來盛產大米、毛竹、茶葉、溪蟹和太湖魚蝦,使宜興成為名副其實的江南魚米之鄉。這四季分明的氣候和南山北水的地貌,也給宜興人民帶來過不少苦難,洪水、幹旱曾經困擾著宜興人民,築水庫、修堤壩,讓自然和我們的生活相處得更和諧。今天的宜興已經是山水相依,宜人宜居的“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山在城中,城在水中,人在園中,山、水、城融為一體的“生態宜興”,使得這座古城越發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