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金子,也是一麵鏡子。從鏡子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己身上的影子。我們對於周邊國家的國家的了解一說起來大都是日本、韓國、俄羅斯。向南放眼望去。緬甸,一顆碧藍的藍寶石鑲嵌在我國的南方,一個熟悉而陌生的國家。日常生活中,我們佩戴的玉石、玉墜很多都是緬甸出產的。然而緬甸的前世今生,很多人卻並不知情。很多書上對於緬甸的描述都是幹巴巴的數據和平鋪直敘的時間表,說有多大麵積和多少人口,地理環境。讀者沒有時間也沒有耐心慢慢研讀,因為我們每個人並不都是曆史學者,身埋顧紙堆顯然不現實。史詩離我們太過遙遠。很多人聽說過昂山素季的名字吧,在聽說關於這個陌生國家的新聞後不禁好奇,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經發生過什麼,未來又將發生什麼呢?今天,我隻是站在一個普通的曆史愛好者,而不是學者的身份,講故事。
那是一個很久的故事,約公元前兩百多年,也就是我國秦末漢初,中國大亂群雄並起,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俗話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一支人數不多的人群從當時尚未開化的雲南地區一路南遷到了今天的緬甸中部,這裏提一句,一群人遷徙並不是簡單的問題,如果安居樂業沒人會願意平白無故跑的,多半是遇到了戰亂欺壓等難處在本地過不下去了,隻好跑出去分家單過。這些人被稱為驃人,作為第一個定居在緬甸的民族,驃人在土地肥沃的伊洛瓦底江流域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幾個城邦,說是城邦其實是一個個鬆散的部落。在緬山伊水不斷繁衍生息,燒荒種地,開發著荒蕪人煙的地區。期間漫長過程正如女真崛起於白山黑水間,那時一個漫長的歲月,經曆了千年的過程,話說他們實在比印第安人幸運的多,從石器到青銅器終於研製出了鐵器,這東西可太好了,印加帝國滅的時候青銅器都沒研發出來。可以說對於一個民族來說,鐵器實在太重要了,古代的文明大多是以農業為基礎的,無論是鋤頭還是鐮刀對糧食大幅增產都是必需的。鐵矛也遠優於石斧青銅劍。經過土地開發,驃人人口增加,手工業也逐漸繁榮起來。他們雖然名義上以一個叫哈林的城市為首都建國,然而卻是一堆各行其是的部落鬆散的聯盟(城邦),也就是聯邦的原始版,他們就在這平靜的環境中穩定卻緩慢的發展著。
到了三國時期,緬甸北方發生戰事,大家熟悉的七擒孟獲的故事曾經在這裏上演。諸葛亮《出師表》中說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三國演義中也說諸葛亮在追趕孟獲的藤甲兵到達了一個叫“不毛”的地方。從那以後,不毛便成了荒蠻僻遠之地的通用代詞。其實是大大的誤會,緬甸人稱緬甸為八莫,緬甸英語發音burmese,四川話發音正是“不毛”,蜀國就在四川,“不毛”即是 burma(緬甸)的四川話音譯。當時緬甸對於中國人來說煙瘴之地,草高林密,出產大量的供藤甲兵做鎧甲的藤條。孟獲在雲南造反,碰到諸葛亮的大軍在雲南實在混不下去了,一路南逃緬甸,緬甸的八莫地方政府同意收留救助孟獲,他們也想扶植孟獲占便宜,於是雙方一拍即合,援助孟獲藤甲兵。藤甲兵相當於現在的特種兵,穿著用油料浸泡的藤盔藤甲,十分輕便,刀箭不入,作戰又很英勇,蜀漢軍隊連吃敗仗。後來諸葛亮通過外交途徑,在八莫逮捕孟獲等逃亡群犯歸國。諸葛亮回國後對孟獲說:你要反漢就在漢反,我把你領回來就是為了釋放你,咱們繼續打。孟獲被感動得熱淚盈眶,終於決定投誠,向諸葛亮肉袒請罪:丞相天威,南人不複反矣!”八莫人對孟獲很有好感,加上可能心裏對漢人並不真服氣。後來他們聽說了中國有《七擒孟獲》的故事,還胡編亂造了一出《八擒諸葛亮》的戲,至今在緬北一帶仍有上演。
大約在公元五百年,也就是在膘人獨占這片土地長達七百年後,這時中國北方政權北魏分裂為東西魏,朝政分別掌握在高歡和宇文泰兩位丞相手中,倆人都稱自己的政權為正統,打得不可開交,南北還沒統一呢,也顧不得緬甸這邊了。正在這時緬甸南部又來了一波不速之客——孟人,來自今屬泰國的清邁的一個遷徙來的,孟族人漸漸形成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字,這在當時是了不起的事。孟族男子喜歡紋身,認為不紋身的男子不稱其為漢子,也不會被女性青睞,故孟族男童常在12歲時就開始紋身了。孟族人紋身的圖案依據人體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在腿上紋身的圖案常有動物如孔雀、象、虎、獅子貓、烏龜以及花卉、神仙圖等;腰間常紋的圖案有鳥、鷺鷥、尖頂閣樓:腹部一般紋對稱的鳥,兩隻鳥之間常置一寶塔。孟族人紋身時喜歡用紅色或黑色,紋身後孟族人常用煮鐵力木水擦洗,據說這樣可以使傷口早日愈合。膘族人和孟族人就這樣無衝突地的繼續在各自的土地上生活了三百餘年,雙方在種植上都有了比較大的發展,農民學會了怎麼使用鐵器去開發土地(雖然比臨近的中國晚了近千年),農業比較發達,種植稻穀和甘蔗等作物。創造了流傳至今的孟族文化。這個時候緬甸開始熱鬧了,撣族,若開族遷徙到緬甸,但這些民族都相對十分落後和弱小,還處在原始社會,刀耕火種。雖然這時大家力量有強有弱,但都很友好和諧的相處,誰都沒有去幹擾對方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