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國之家庭(1 / 3)

家庭,在中國社會和政治結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可以說,中國就是一個以家庭為單位組合而成的整體。

從遠古時候起,家庭觀念就深深植根於中國人的腦海裏。用聖人孔子的話說,就是隻有先“齊家”才能後“治國”。

事實上,家庭就是縮小的政府,很多政治家都是由家庭培養出來的,連皇帝也是如此。

東西方人的家庭觀念有著鮮明的差別,我想讀者隻有事先了解了其基本觀念,再毫無偏見地洞悉其細節,才會對此更感興趣。所以,我將首先對其基本觀念進行詳細介紹,然後再述說細節。

中國家庭恰如一個合作社,家庭成員全都生活在一起,互幫互助。據史書記載,有一個叫張公藝的唐朝大臣,他家居然九世同堂,在中國,這是每個人都應該努力效法的典範。

這樣組成的家庭和宗教組織沒什麼區別,它有固定的規章可遵照執行。統一調配家產,統一開銷,無論多寡,所有收入全部歸公。

“平等”和“友愛”這兩個偉大的名詞,作為構建家庭的基礎,在別的地方,是寫在牆上的,而在中國,卻是寫在每個人的心裏。

固然,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責任維護全家的和睦,但世上並無十全十美之事,即使我們能想出一個完全之策,但按照經驗,我們也必須承認會有例外,就如同太陽中也有黑子一樣。

如果家庭的平靜被突發事件所打破,無法再維持舊有秩序時,法律規定分配公共財產的原則是:家庭裏的每個男成員都將平等的得到一份財產,而女性不能參與分配。接下來,我要解釋一下為什麼。

從家庭互助的觀點來看,每個家庭成員都能從這樣的家庭結構中獲利。生病的人能及時得到救治;勞而無獲、食不果腹的人,能得到家族的救助。總之,家族擔負著或重新分配財產,或改善老年人生活狀況的責任。

人們大概意識到了,這是一種流行於聖經時代的家長製風俗。

家中年歲最長的人擁有最高的權威,他可以決定家中所有的重大事件。他就像政治領袖,隻不過是以家庭的名義來簽發一切文件。

來中國旅行的人,很快就能知道我所說屬實。他可以任意打聽一塊地的主人,答複肯定是它歸屬哪家。若他想進一步證實,就可以去查看那些劃分地界的地標,那上麵清楚地寫著那些土地所歸屬的家族。

一些西方人死後才能做到的事,卻體現在中國人的現世家庭中。人們時常能在歐洲小鎮的墓區裏,看到墓碑上刻著家族墓區的字樣。那些活著的時候,極少見麵,互不關心的兄弟們,隻有在墓地裏,才能並肩躺在一起,和睦共處。不同的是,中國人在活著的時候,就能互助互愛了。

中國的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家法及慣例,通常是書寫成文的。家法中明確規定了如何劃分家庭財產所有權,以及如何使用和分配家庭收入。如用什麼收入補貼老人,用何處的進賬來獎勵進學應考的年輕人,還有留給孩子當學費的,及用作女孩子嫁妝的等等。一句話,一切固定支出的費用,早已在預算中安排好了。

除了上述規定,家法還規定了家庭成員的責任和義務。其中一條明文規定:不管是誰,隻要犯法或者行為不軌,使家庭名譽受損,就要接受相應的嚴懲。

若不借助於教育及引導,要想將這些習慣和製度保持下去,是無法想象的。因此,中國的教育忠實服務於其終極目標,即反複重申家庭的重要性。如果沒有此種預防措施,東方家庭會和西方家庭一樣分裂。不可否認,家庭觀念在西方,早已不是社會力量了,隻有在繼承遺產時,才會被大家想起,這看上去是喚起人們家庭觀念的唯一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