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第一八八師全師開上第一線。隻有40多人的第五六三團第八連在連長郭恩誌帶領下創造了一個模範戰例和驚人的戰損比例。全連傷亡16人,打退了美騎兵第一師一個加強團的13次進攻,斃傷敵人800餘名,最後勝利地突出重圍。郭恩誌把炮火和兵力組織得極為成功。他在前沿上隻擺一個排。說是一個排,實際上就十來個人,一個班的人數。“等敵人上來,你們聽見我打第一槍,就向敵群密集的地方各放6發炮彈,前一發,後一發……打成梅花形,把敵人朝中間趕。”郭恩誌先交代六炮火,這由政治指導員蘇文祿親自掌握。“炮打過以後,就輪著你們啦!”他又招呼重機槍班,“等我第二槍一響,你們就朝中間掃,再把敵人向兩邊趕,知道吧?這樣敵人就剩不下多少了。”機槍射手王茂森連連點頭。“緊接著,我第三槍一放,你就帶著兩個反擊小組出擊,狠狠地揍兔崽子們!”副連長滕俊英很高興,這活幹著最來勁!郭恩誌這功夫簡直就像個類似於謝晉這樣的大導演。這邊說話間,人家那邊就上來了。幾百個美國兵成散兵隊形爬到陣地前五六十米處。“叭!”郭恩誌的第一槍響了。六炮班班長宋乃成一揮手,“轟轟轟轟轟轟”連著6發炮彈出了膛,在敵群中打出了個梅花點。隨著郭恩誌的第二槍打響,早就憋足了勁的王茂森一口氣把150發子彈給潑了出去,在密集的敵群中掃出了一條胡同。被機槍火力劈成兩半的敵人又從左右兩路衝了上來。“叭!”郭恩誌打響了第三槍。“衝啊!”滕俊英一躍而起,兩個戰鬥小組從左右兩邊衝了出去,手榴彈、爆破筒紛紛在敵群中開花。一個加強連的敵人就這樣沒剩下幾個就退下去了。“好啦好啦,回來進洞抽口煙!”郭恩誌看看那幾個敵人退回去,知道炮火也要跟來了,就招呼大家趕緊回來到貓耳洞裏抽根煙。你看,郭恩誌把仗打得像不像唱戲?而且晚上也不讓美國兵們休息,非折騰起來陪自己唱戲不可。一到晚上,郭恩誌就帶著一個戰鬥小組,帶足彈藥,偷偷摸到敵人陣地上,痛痛快快地掃射投彈,直到把手榴彈和子彈都打光,才收集了不少敵人的彈藥返回陣地。這種不蝕本的仗誰不樂意多打?然而戰爭畢竟是殘酷的,遠不像唱戲那麼輕鬆。後來第八連打光了所有彈藥,又用石頭和刺刀打退了敵人數次衝擊。最後剩下20多個人,在接應的第九連掩護下突圍而出。讓接應他們的第九連同誌們驚詫不已的是,第八連的陣地前敵人的屍體多得簡直插不下腿。郭恩誌因此而榮立特等功,並獲“一級戰鬥英雄”稱號。
並不是每支部隊都打得像郭恩誌們那樣巧。6月1日,彭德懷致電毛澤東:
在敵炮、坦、空轟炸下,固定防禦陣地是不存在的。但采取積極的機動防禦,殺傷敵人是可能的。朝鮮地形狹長,敵兵力靠得很攏,齊頭並進,無突出部,無空隙,敵火力很強,白天不可能運動。因此,如何各個殲敵的問題還未適當解決。采取機動防禦,有經驗的部隊可以做到我以一換敵二的傷亡比例,但無經驗的部隊,常易人員、陣地同歸於盡,總起來我與敵傷亡還是一比一。
坦率地講,在1951年5~6月那段日子裏,彭德懷所說的“無經驗部隊”還占了極大比例,損失遠高於敵人的防禦戰鬥還是占多數。畢竟人家那邊家夥硬,而這邊還沒有總結出特別有效的方法來。
6月5日,第五六三團按軍裏命令,撤到第二線高台山陣地繼續組織防禦。在高台山上,馬兆民和劉炎田的日子更加難熬。先是各營連陣地頻頻告急,然後沒辦法把預備隊也拿上去,打光了又把沒了炮彈的迫擊炮連拉上去打,迫擊炮連傷亡太大扛不住時,又把團高射機槍連調上陣地當步兵用……最後,團機關的幹部和勤雜人員甚至連馬漢民、劉炎田自己都操起了衝鋒槍進入戰壕拒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