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生命和勝負的最後賭注
“決戰”這個詞,在軍事文獻上並沒有專門的解釋。在1982年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裏,對於“決戰”這個詞是這樣解釋的:敵對雙方使用主力進行決定勝負的戰役或戰鬥。有戰略決戰、戰役決戰、戰鬥決戰之分。決戰,顧名思義,是一場能夠決定戰爭進程的作戰。一場戰爭,會由無數個大大小小的戰役組成,而這些戰役也會因為其戰略目的的差異而被定義出各自不同的性質。
從字麵上理解,決戰,不一定是規模空前的大戰,並不一定要有重大的犧牲,而是要有其決定性的曆史意義。例如赤壁之戰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曆史格局;滑鐵盧之戰,終結了拿破侖的皇帝之夢。這些戰役決定了曆史的走向,成為一個時代向另一個時代過渡的轉折點,是一些戰役的終結,是另一些戰役的開始。從戰術的角度講,隻是一場場精彩絕倫、鬥智鬥勇的戰鬥,而從政治曆史的角度講,又是曆史星空中絢麗的星辰,其曆史意義以及對現代社會的指導意義都是空前的,是曆史為我們留下的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通讀全書,不僅可以把你帶回那硝煙彌漫、戰火紛飛的現場,更可以領略智者的奇謀妙計,以及武者的力拔山河。讓你在一次次經典而又慘烈的戰鬥中學習到軍事家放眼全盤的大局觀,也可以體會到虛實結合、變幻莫測的智者博弈。這裏有你死我活的無間背叛,也有忍辱負重、深入敵後的悲情英雄。
決戰的思維與生命哲學
為什麼要決戰?一方麵是戰爭成本的製約。進行一場戰爭會耗費參戰雙方巨大的人力和財力,交戰的雙方在戰爭發展到一定程度上的時候都會陷入長時間的拉鋸和對峙狀態,為此決策者往往會尋求一種更有效的方式去結束戰鬥。更有甚者,會在一開戰的時候就明確要以決戰的形式來奪取時間,奪取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就是最為典型的代表。德國是一個資源稀缺的國家,缺少進行工業生產和軍事生產必要的礦藏。所以,德國為了盡早結束戰爭,從一開始就利用坦克和飛機的優勢閃擊波蘭,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占領歐洲,結束戰爭,他們的每一次作戰都力求以決戰的方式完成。而另一方麵是戰爭的目的和效果。戰爭是為了達到某種戰略目的所進行的暴力活動。而交戰雙方進行的兵力部署是分散的,雙方都圍繞著同一個戰略目的的正反兩麵進行角逐。戰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雙方都希望擴大戰果,有所突破,決戰就自然形成。
這裏要提到美國,美國軍隊對於決戰的概念非常明確,他們作戰追求的是實效,是在有限的成本下取得最大化的戰果。在美國軍事史中起奠基作用的華盛頓,在其長期的戎馬生涯中實踐和總結出了決戰思想。他認為,“正規軍是贏得戰爭的決定性力量”,正規軍的決戰是結束戰爭的最佳途徑。並強調,作戰指導的最重要原則就是集中兵力,“戰役一打響,就盡力使部隊在某些駐地集結起來,形成戰區中心,以利於支援敵人驅兵所向的任何地方。不慎重地分散兵力,優勢之國也有可能成為劣勢之軍的犧牲品”。他的這些思想在具有決定性的約克鎮戰役中得到了實踐。由於華盛頓在美國軍事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看法和結論對後來的美國軍事思想具有重大影響。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南北雙方都以決戰製勝為戰爭、戰役的根本指導思想。南方總司令羅伯特·李認為,“隻有把我們的部隊集中起來,我們才有希望贏得具有決定意義的優勢”。他把主力集結在波多馬克河一線,重點保衛南部同盟首府裏士滿,並尋機與北方軍決戰。這種作戰指導思想使南方軍贏得了初期的勝利。北方軍初期作戰指導思想猶疑不定,結果屢遭挫折,直到奉行比南方軍更加果斷的決戰思想的格蘭特將軍取得指揮權後,局麵才開始改觀。格蘭特信奉拿破侖的殲滅戰略,他把通過決戰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作為軍事行動的首要目標。在他的指揮下,北方軍陸續取得了葛底斯堡、維克斯堡等決定性戰役和戰爭的最後勝利。南北戰爭中的典型決戰戰例及其指導思想至今仍是美軍的基本教範之一。
兩次世界大戰的實踐,使決戰思想在美軍軍事理論體係中得以確立並居於核心地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遠征軍第一次在歐洲土地作戰。美軍在潘興將軍的率領下,力爭形成決定性優勢進行決定性的會戰,並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的決戰思想遭到了以英國為代表的盟軍的抵觸。美軍在正式參戰之前就提出了一項旨在一舉擊敗德軍的“圍殲”計劃,但由於英方的堅決反對,隻實行了反映英國“間接戰略”觀點的“火炬”計劃,美軍認為這“背離了通向勝利的康莊大道,走進了根本無法對德實施決定性打擊的死胡同”。但在後期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霸王”行動中,就因為美國的觀點占了上風,盟軍橫渡英吉利海峽,最後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成為超級軍事大國,盡管在不同的戰爭中,美軍實施決戰的時機、方式和方法有所不同,但集中決定性力量、實施決定性作戰行動的決戰思想,卻一直是其根本的作戰指導思想。
突破困局還是製造困局
每當戰爭發展到一定階段,或曆史積澱到一定程度後,總會有一些決定性的戰役發生,我們稱之為決戰。但是在決戰之後,並不一定意味著就到了和平的年代,相反,一些決戰反而可以稱做一係列戰役的導火索,故我們不禁又一次回到決戰的概念來探討決戰,究竟是為了突破困局還是製造困局。
我們知道,決戰,是為了打開局麵,是一段戰役的終結,是一個困局發展到一定程度,雙方膠著而局勢無法明朗的時候發生的一次突破性的戰鬥,但戰鬥的結果,卻並不會完全如我們希望一般出現明朗化、和平化。
例如三國時期著名的赤壁之戰,劉備和孫權在赤壁擊敗了當時北方最大的軍事力量曹操集團,就當時的戰略環境來說,赤壁之戰可以說是一場決戰。但是這場決戰帶來的勝利換取了統一和和平了嗎?顯然不是這樣的。後來的曆史我們耳熟能詳,曹操退回北方,因為實力受損,不得不先休養生息。趁著這段時間,孫權在東吳鞏固了自己的統治,構建了後來吳國的政治基礎。
但是,作為促成這場決戰的兩大勢力曹操集團和孫權集團,卻都不是最後的既得利益者,真正的既得利益者是當時實力並不雄厚的劉備集團。就是趁著赤壁之戰曹操和孫權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損耗、不得不調養的時候,劉備集團開始迅速向西南挺進,很快占有了川蜀這塊擁有大量物產而且獨具天險的寶地,甚至在這段時間,劉備集團還擁有了得天獨厚的荊襄之地。本來不得不東躲西藏的劉備,一下子成了足以和曹操、孫權抗衡的亂世梟雄,所以赤壁之戰帶來的並不是和平,相反,是更多的大規模戰爭,隨之而來的是曹操和孫權聯手襲擊荊州、劉備伐吳、諸葛亮六出祁山……戰爭沒有在赤壁畫上句號,反而從赤壁開始走向另一個嶄新的階段。
所以說,戰爭最後體現的,並不是所有戰爭參與者的意識,而隻是戰爭指揮者的意識。他們發起戰爭往往首先基於政治和戰略上的考慮,而不一定是為了結束戰爭,因為戰爭本身也是為了政治和戰略來服務的。這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戰爭,很少有人是為了戰爭而戰爭,就赤壁之戰來分析,曹操需要戰爭完成統一,孫權則需要戰爭保留自己的勢力,劉備則需要戰爭擴充自己的勢力,一場戰爭,其實就是基於所有指揮者謀求各自利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