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9日德軍發起最後一次地麵進攻之前,守衛在海勒半島的一小塊延伸到但澤灣的陸地的波蘭駐軍就遭受了來自德國陸、海、空三軍的打擊和轟炸。但直到10月1日。駐守在那裏的海軍少將安魯格才接受了德軍的投降要求,波軍被迫沿半島撤退。
海勒守軍投降後,除了10月份的第一個星期內還有幾場小的戰鬥以外,1939年德國對波蘭的戰爭就已經全麵結束了。
經過36天的激烈戰鬥,波蘭軍隊作為一個軍事作戰部隊已完全被摧毀而不複存在了。戰爭中,波軍死亡人數總數為6.63人,受傷人數13萬人,德軍聲稱俘獲了近70萬名波蘭軍人,但後來有人認為這個數字過高,他們認為德軍很可能總共俘虜了大約40萬名波蘭軍人,也許還有20萬名波軍被蘇聯俘虜後囚禁起來,很多人死在了那裏,但也有一些人經由中東成功地逃脫出來了(此後,他們與英軍並肩作戰)。1939年9月,大約有10萬名波蘭軍人逃出了德國和蘇聯的軍事網絡,逃到匈牙利、羅馬尼亞和立陶宛。
根據德國官方修改後的數字顯示,在這場戰役中,德軍共有1.06人喪生,3萬人受傷和3400人失蹤。整個9月份,共有217輛德軍坦克被摧毀,戰爭損耗更是進一步降低了這些機械化師的戰鬥力。9月底,被迫向東普魯士撤退的第19軍團曾有一段時間因為檢修包括坦克車、裝甲汽車和卡車在內的破損車輛而完全不能行動。德國空軍被損毀了285架飛機,其中有279架飛機根本不能修理而完全報廢(波軍在戰鬥中損失了284架飛機,由於其他原因損失了149架)。
在18世紀末期,波蘭曾被普魯土、奧地利和俄國3次瓜分,1939年,波蘭又經曆了第4次瓜分。為了最後敲定瓜分的細節問題,裏賓特洛甫親自飛往莫斯科,於9月28日簽訂了《蘇德邊界友好條約》在這一條約中,德國同意將立陶宛劃到蘇聯的勢力範圍之內,同時作為補償,德國將其控製的波蘭領土繼續向東延伸到布格河一線。盡管德國想獲取波蘭的產油區,但斯大林拒絕交出包括利沃夫和德赫貝卡、博爾斯勞產油區在內的散河以東領土。總的來說,蘇、德雙方對這一新條約還是相當滿意的,但斯大林絲毫沒有放慢要對波羅的海沿岸國家行使“權力”的步伐。這些國家麵臨著接受蘇聯控製的巨大壓力。1940年8月波羅的海沿岸國家正式並入蘇聯之前,斯大林已把目標轉向芬蘭,要求割讓蘇芬邊界的領土。由於芬蘭拒絕了蘇聯的領土要求,1939年11月30日,蘇芬戰爭爆發。盡管在戰爭的初期蘇聯紅軍損失慘重但在芬蘭高級軍官的妥協下,芬軍於1940年3月被迫停戰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