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駐守波蘭南部的德國第14集團軍來說,執行撤退決定可能會遇到一定的難度,因為該集團軍肩負著阻止波蘭軍隊大批湧往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重任。9月10日,德軍圍攻了古城普熱梅希爾(直到9月11日才出)。與此同時,第14集團軍的大部正向利沃夫(此地為波軍反抗的最後一個重點地區)推進。9月12日,德軍第1山地師抵達該市,但它們遇到了波軍的頑強反抗,德軍因此不得不采取一項有限軍事攻擊。讚伯斯克高地俯臨利沃夫,9月13日,德軍發起猛烈進攻,力圖占領這一關鍵陣地。次日,利沃夫即被包圍。

9月20日,德軍對利沃夫的包圍仍在進行。此時,龍德施泰特下令第14集團軍放棄占領利沃夫,將其交給蘇聯紅軍處理,並向西移動以做休整。然而,出乎德軍意料的是,利沃夫並沒有落到蘇軍手中。就在德軍打算撤離的時候,守衛利沃夫的波蘭部隊戲劇性地突然向德軍投降了。

當德國第14集團軍向西撤退的時候,它們遭遇了向南行進的波蘭軍隊。雙方發生了幾次交戰,但大量波蘭軍隊繞過德國軍隊,撤退到了安全地帶。據斯維克茨基上校(他在當時的戰鬥中是一名波軍炮兵軍官,後來成為波蘭軍隊的史學家)的敘述,當時約有6萬波蘭軍隊抵達了匈牙利,3萬人越過邊境到了羅馬尼亞在北方,還有15000人的軍隊到達了波羅的海沿岸的立陶宛。

後來這些逃亡的軍人大部分都去了法國,他們在那裏又組建了一支新編波蘭軍隊。這些波蘭軍隊飽嚐了戰敗和亡國的痛苦,這種痛苦伴隨著他們直到二戰結束。當時在波德斯加·烏爾倫旅任團長的陸軍中校吉勒茨基記述了他在9月19日進入匈牙利的情景:

“在一個秋天的上午,我們穿過秀美的山區,踏上了外國的土地。隊伍中的氣氛不勝悲哀。我手下的副團長斯大諾茨基少校公然抽泣起來。我們行進了數個鍾頭都沒有見到一個人。在穿過峽穀,前往韋什庫夫茨基的路上,到處都是翻倒的車輛和燒掉的文件。騎摩托車到前方探路的團副官回來報告說,前麵好幾公裏的路上都沒有人。當我們走到高邊境隻有很短一段距離的時候,遇到了一隊前進的人群和幾百輛汽車,再往前是一些山峰和峽穀,然後我們就到邊境了。一位熱情的匈牙利陸軍少校走上來打招呼,他還讓我們轉告那些長槍騎兵們,他們將在匈牙利過上自在的生活”。

德軍從波蘭東部撤退以後,德國第3、第10和第8集團軍可以全力對付尚未被占領地區的波軍反抗。麵對德軍的強大攻勢,波蘭依舊固守不降,從庫特諾戰役中突出重圍的波蘭軍隊加強了對首都華沙的防衛。

到9月15日,德國第10集團軍和第3集團軍分別從南方和北方包圍了波蘭首都,但是希特勒和德軍統帥部都不想對防禦堅固的華沙發動全麵的進攻,因為那將勢必導致德軍大量人員傷亡。9月16日,德軍在華沙散發傳單,要求波軍投降,並派第3集團軍司令部的一名代表接受波軍的投降,但波蘭人斷然拒絕了這一要求,因此,德軍開始對華沙實施轟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