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格勒方麵軍利用波羅的海沿岸各方麵軍在裏加方向和梅梅爾方向的進攻,會同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從9月27日至11月24日通過蒙群島登陸戰役(1944)解放了蒙群島。由於這一戰果,也由於蘇軍前出至利巴瓦以南的波羅的海沿岸,紅旗波羅的海艦隊艦艇在溝通庫爾蘭集團和德國聯係的敵交通線上行動的條件改善了。
蘇軍在波羅的海沿岸各戰役的勝利結束,促進了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在東普魯士境內貢賓嫩方向的進攻。該方麵軍長時間牽製了敵軍龐大兵力,使這些兵力無法被用來對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麵軍作戰。
波羅的海沿岸戰役最重要的政治成果,是從法西斯德國侵略者手中解放了蘇聯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除庫爾蘭半島外)。法西斯德國喪失了重要的糧食、原料基地,德軍則喪失了可以實施翼側突擊以威脅在東普魯士進攻的蘇軍的有利基地。蘇軍在波羅的海沿岸的勝利,使芬蘭加速退出戰爭。戰役結果,使敵在波羅的海沿岸的集團失去了戰略意義。蘇軍進攻前敵在該處的59個兵團中,29個被擊潰,其餘兵團則被隔離在庫爾蘭和被封鎖於梅梅爾地域(3個師)。波羅的海沿岸地段的戰線長度縮小到250公裏,使蘇軍有可能騰出相當大的兵力,用於實施1945年冬季的進攻。
波羅的海沿岸戰役的特點是規模大。參加進攻的有:5個方麵軍、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和遠程航空兵兵團。敵方參加作戰的兵力,占其蘇德戰場總兵力的25%。進攻第一階段各次方麵軍戰役的縱深為250~300公裏,第二階段為130公裏。總進攻地帶達1000公裏。
波羅的海沿岸戰役顯示了蘇軍軍事學術的提高。戰役最顯著的特點,是在進攻過程中將主要力量由裏加方向轉移到梅梅爾方向,這要求進行距離為120~140公裏的大規模軍隊變更部署,並在短時限內準備新的進攻戰役。變更部署的隱蔽性保障了突擊的突然性,並在相當大程度上保障了整個戰役的勝利。
空軍集團軍的基本力量被用於支援各方麵軍主要方向的陸軍。在戰役第一階段,僅在波羅的海沿岸3個方麵軍編成內行動的空軍第14、15、3集團軍,就出動3.4萬架次,在整個戰役過程中共出動5.5萬架次。
在波羅的海的沿岸戰役準備和實施過程中,紅旗波羅的海艦隊進行了軍隊和技術裝備的輸送;從海上掩護進攻軍隊的翼側;以航空兵和艦艇炮兵對在濱海方向進攻的軍隊實施火力支援;實施登陸;進行海上交通線上的鬥爭。
波羅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國的遊擊隊員和地下工作人員,促進了蘇軍在波羅的海沿岸的順利行動。敵人被迫從前線調開頗大兵力對付遊擊隊和警衛自己的交通線。
蘇軍在戰鬥中表現了集體英雄主義。112名軍人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3名被授予第二枚“金星”獎章,33.2萬餘名被授予勳章和獎章。131個部隊和兵團榮獲“裏加”、“塔林”、“瓦爾加”等榮譽稱號,481個榮獲政府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