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夏,蘇軍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官兵在列寧格勒附近實施登陸作戰。波羅的海沿岸戰役指蘇聯衛國戰爭中蘇軍為粉碎波羅的海沿岸法西斯德軍和解放波羅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國,於1944年9月14日至11月24日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參加這一戰役的有列寧格勒方麵軍(司令員為蘇聯元帥戈沃羅夫)、波羅的海沿岸第3方麵軍(司令員為馬斯連尼科夫大將)、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麵軍(司令員為葉廖緬科大將)、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麵軍(司令員為巴格拉米揚大將)、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司令員為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大將)一部以及戰役上隸屬列寧格勒方麵軍司令員的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司令員為特裏布茨海軍上將)。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代表、蘇聯元帥華西列夫斯基對波羅的海沿岸各方麵軍的行動進行協調;從9月24日起,蘇聯元帥戈沃羅夫負責協調波羅的海沿岸第3、2方麵軍,同時他仍擔任列寧格勒方麵軍司令員。
戰役開始前波羅的海沿岸的總情況,是由蘇軍1944年夏季的順利進攻行動決定的,由於這些進攻行動,敵在蘇德戰場各主要戰略集團已被粉碎。負責防守波羅的海沿岸的法西斯德軍損失慘重,退至納爾瓦灣至東普魯士邊界之間的新地區。它們被蘇軍逼退至波羅的海邊的狹小區域,其主力則被從南麵縱深包圍。法西斯德軍統帥部認為扼守這一戰略要地具有重大意義,因為失掉它,就會使德國的軍事政治狀況和經濟狀況更加困難,同時為蘇軍從東北麵進攻東普魯士造成有利態勢。敵人力圖在波羅的海沿岸方向穩定戰線,便在此趕築補充防禦工事,加強其軍隊集團。建立了完善的縱深梯次配置的多地帶防禦(特別在裏加方向)。大量河、湖和森林沼澤地有利於實施防禦行動,而使進攻難以進行。敵軍最強大的集團部署在裏加地域,由5個坦克師編成。在波羅的海沿岸防守的是“北方”集團軍群(“納爾瓦”戰役集群,第18、16集團軍)、“中央”集團軍群所屬坦克第3集團軍(9月21日起轉隸舍爾內爾上將指揮的“北方”集團軍群)。第1航空隊航空兵和第6航空隊一部對陸軍進行支援。這一集團軍共有70餘萬人、12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約7000門火炮和迫擊炮、近400架作戰飛機。
蘇軍4個方麵軍共有90萬人、約1.75萬門火炮和迫擊炮、308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2640架作戰飛機。蘇軍生動力量比敵人多0.3倍、炮兵和坦克多1.5倍、飛機多5倍多。
戰役企圖規定,切斷敵在蘇聯波羅的海沿岸防守的集團,將其分割並各個殲滅。因此,主要力量集中對付在裏加地域行動的第16、18集團軍基本兵力。為了粉碎這些敵軍,預定以波羅的海沿岸3個方麵軍對裏加實施向心突擊。列寧格勒方麵軍應在紅旗波羅的海艦隊配合下,粉碎盤踞愛沙尼亞的敵軍集團(“納爾瓦”戰役集群)。
在戰役準備時節,進行了方麵軍之間的大規模軍隊變更部署,並將許多兵團和軍團從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預備隊調到了波羅的海沿岸方向。由於在各方麵軍主要突擊方向堅決集中兵力兵器,蘇軍在總兵力對比上占了兩倍於敵的優勢。
指揮員、政治機關和黨團組織竭盡全力動員全體人員順利完成戰鬥任務,在軍隊中培養高昂的進攻銳氣。講明波羅的海沿岸戰役的軍事政治意義,研究突破敵人堅固防禦的以往各次戰役的經驗和在森林沼澤地條件下進攻的經驗,在政治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很重視做年輕補充兵員的工作和以蘇聯各族人民的友愛精神教育軍人。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的兵團(愛沙尼亞步兵第8軍、拉脫維亞步兵第130軍、立陶宛步兵第16師)參加戰役,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在進攻之前,連、營黨組織得到了鞏固,共產黨員被分配到最重要、最危險的地段。各方麵軍和集團軍軍事委員會的號召書,對提高軍隊的進攻精神起了重要作用,它號召全體人員盡快粉碎敵人和解放波羅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