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敵進我退”的舉動,使第31軍在選擇戰場和選擇作戰對象上占據主動,一旦時機成熟,就能給敵以有力打擊。如果在兵器不占優勢的情況下與日軍打陣地戰,麵對麵硬拚,看起來勇,卻難以打勝仗。1月18日,李品仙指揮第31軍給北上日軍以沉重打擊,就是這一“讓”一“撤”創造了有利戰機。第31軍列一部日軍後,奉命西撒,離開明光。
戰場情況錯綜複雜,軍隊的某些行動,往往能以真亂假,以假亂真。中國軍隊的“敵進我退”,日軍以為是敗退,即於1月28日兵三路,對淮河地區發動攻擊戰。2月3日,東路日軍第13師團主先後攻占蚌埠、臨淮關。
2月8日,日軍第13師團主力分別在蚌埠、臨淮關強渡淮河向北岸發起進攻。中國守軍第31軍奮起反擊,殲滅日軍500人。
2月9日,日軍強渡淮河。當日軍向王莊陣地進攻時,中國守第114師的官兵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拚搏,傷亡2000多人。李宗仁分析了戰場的全局態勢以後,命令第27集團軍所屬第59和第21集團軍所屬第7軍增援南線。
2月11日,李品仙指揮第31軍官兵向被日軍占領的上窯地圍攻,中國軍隊的官兵奮不顧身,衝進敵陣,與日軍展開肉搏戰,殲滅日軍100多人。不久,廖磊率領的第21集團軍到達合肥、舒城、八鬥嶺、下塘集一線。中國軍隊兵力增加。
2月13日,張自忠軍長率領第59軍到達淮河流域,指揮部隊占領了姚集、固鎮、蒙城一線陣地。張自忠是山東臨清人,1914年投筆從戎,1919年被送到軍官教導團深造,先後擔任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務。1933年,張自忠率軍參加長城抗戰,指揮部隊在喜峰口與日軍血戰,名聲大振,是一位有名的抗日將領。2月16日,日軍遭到我軍攻擊後被迫抽調主力6000多人增援考城、上窯、池河等地時,張自忠指揮第59軍乘機反攻,把日軍驅逐到泥河南岸。
經過一個多月作戰,南路日軍先後被殲滅2000多人,損失戰車百餘輛,腹背都受到中國軍隊的威脅,處於十分不利的局麵,沒有力量再向北麵發展,還擔心後路被中國軍隊切斷。在此情況下,日軍被迫全部退回淮河南岸,與淮河北岸的中國軍隊隔河對峙。中國軍隊的上述戰鬥,不僅挫傷了日軍的進攻銳氣,也為組織徐州外圍防禦爭取了時間。
李宗仁滿腔愛國熱情,在指揮徐州會戰中提出的獨特作戰方法,盡管在南線作戰尚未充分體現,也初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