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十一章 孤山望月之麗妃(番外五)(2 / 2)

十二時由十二個特定的時間名詞構成。人們可以從先秦時代的漢族古籍中溯尋出這些詞語的淵源。漢代之前,這些稱謂多有不同,直到漢代太初年間,中國實行了太初曆,“其以一日分十二時,而以幹支為紀。”(趙翼《陔餘叢考》卷)才基本定型定名。十二時表時獨特、曆史悠久,是漢民族對人類天文曆法的一大傑出貢獻,也是燦爛的漢文化瑰寶之一。

十二時的第一個時辰,就叫“夜半”。人們最早把“夜半”作為時間名詞來使用的例子,見於《左傳·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十二時辰把《黃帝內經》的十二時辰養生法,通過計時工具,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隨時提醒人們科學養生,從而讓每個人都懂得用《黃帝內經》養生,讓科學養生得以普及,這對改善人們體質,提高人們生存質量,無疑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十二時辰相當於24小時,每個時辰等於2小時。

2.匈奴人的來源與發展簡介

匈奴族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史記》記載匈奴族為夏桀的後裔。 前215年被蒙恬逐出黃河河套地區以及河西走廊地區,西漢前期強大起來,屢次進犯邊境。

對西漢政權造成了強大的威脅。並控製西域。後為西漢武帝所敗,退居漠北分裂為五部。漢元帝時,於五部呼韓邪和親。後在東漢時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投降漢朝,北匈奴在西遷後消失在中國的古籍中。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前趙政權。

匈奴族和華夏族同源,約前16世紀夏朝滅亡後,夏桀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在吞並其他部族之後成為匈奴族。

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集團,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

最初在蒙古高原建立國家。

匈奴是在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遊牧部族,匈奴國的全盛時期從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28年。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時期,被驅逐出黃河河套地區。

3.先秦以前,有將領打敗過匈奴人麼?

李牧大破匈奴,使得匈奴十餘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

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複河南地,修築西起隴西的臨洮,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征戰北疆十多年,威震匈奴。

李牧,嬴姓,李氏,名牧,柏仁人,戰國時期的趙國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蒙恬,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齊國人,秦朝著名將領。

秦國兼並天下後,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複河南地,自榆中至陰山,設三十四縣。又渡過黃河,占據陽山,遷徙人民充實邊縣。其後修築西起隴西的臨洮,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長城利用地形,籍著天險,設置要塞,有力的遏製了匈奴的南進。後受遣為秦始皇巡遊天下開直道,從九原郡直達甘泉宮,截斷山脈,填塞深穀,全長一千八百裏,可惜沒有修竣完工。蒙恬駐守上郡十多年,威震匈奴。

李牧是趙國北部邊境的良將。長期駐守代地雁門郡,防備匈奴。他每天宰殺幾頭牛犒賞士兵,教士兵練習射箭騎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偵察敵情的人員,對戰士待遇優厚。訂出規章說:“匈奴如果入侵,要趕快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有膽敢去捕捉敵人的斬首。”

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傳來警報,立即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不敢出戰。像這樣過了好幾年,人馬物資也沒有什麼損失。可是匈奴卻認為李牧是膽小,就連趙國守邊的官兵也認為自己的主將膽小怯戰。趙王責備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趙王發怒,把他召回,派別人代他領兵。

此後一年多裏,匈奴每次來侵犯,就出兵交戰。出兵交戰,屢次失利,損失傷亡很多,邊境上無法耕田、放牧。趙王隻好再請李牧出任。李牧閉門不出,堅持說有病。趙王就一再強使李牧出來,讓他領兵。

李牧說:“大王一定要用我,我還是像以前那樣做,才敢奉命。”趙王答應他的要求。李牧來到邊境,還按照原來的章程。匈奴好幾年都一無所獲,但又始終認為李牧膽怯。邊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賞賜可是無用武之地,都願意打一仗。於是李牧就準備了精選的戰車一千三百輛,精選的戰馬一萬三千匹,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善射的士兵十萬人,全部組織起來訓練作戰。

同時讓大批牲畜到處放牧,放牧的人民滿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馬入侵,李牧就假裝失敗,故意把幾千人丟棄給匈奴。單於聽到這種情況,就率領大批人馬入侵。李牧布下許多奇兵,張開左右兩翼包抄反擊敵軍,大敗匈奴,殺死十多萬人馬。滅了襜襤,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單於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