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八章 山有扶蘇番外(三)(2 / 2)

我閉上眼睛回想著小姑娘的臉,臉上也是一紅,她是挺美的。

小科普:【嬴政其人】自古亂世出英雄,有一人,挺身而出,吞並六國,發兵南征北討,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

就是這個人,掃六合,建秦朝;修靈渠,築長城;書同文,度同製;車同軌,行同倫;廢分封,立郡縣,為了國家的同意,為自己的理想不懈奮鬥。

也就是這個人,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秦始皇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他統一了全中國,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局麵,為其後各朝代謀求統一奠定了不可取代的基礎。但自古以來,秦始皇一直是一個倍受爭議的人物。

有的人認為,長城的修築加大了人民的負擔,每年都要年征發民夫四十餘萬去修築。在當時生產力極度低下,男人辛苦勞作尚不能果腹,女人紡織的布都無法蔽體的情況下,征調如此之多的民力去從事非生產性勞動,千裏之地盡是屍首,血流成河的慘劇。再加上南方要開鑿靈渠,人民生活的苦難更是不言而喻。

但是,可是大規模的徭役多數是出於當時的形勢所迫。中原的統一並不代表整個民族的穩定。事實上修建長城,是為了保護北部邊境人民,它的目的也是為了減少人民的負擔。

北方的匈奴是遊牧民族,他們的騎兵可以活動在蒙古草原上,不用築城就可以生活。沒有長城的話,若是要對抗匈奴的南下進攻,就要很多軍隊來防守,這更會給人民增加很大的負擔。

況且,秦始皇修長城不是他開創的,他隻是把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北邊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而史書上卻把修長城造成的苦難全歸罪於秦始皇,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他開鑿的靈渠也是為了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製,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絕非個人的享受。

還有,秦朝的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製範圍擴大了一倍。秦始皇設置的郡縣,是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統治和製度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的愷撒,他們隻重征服,不重製度建設;因此使統一的土地統治穩固,這才為中國現在的版圖奠定了基礎。

【未央宮】“未央”一詞最早出自《詩經·小雅·鴻雁之什·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詩中的“未央”作“未盡”、“不盡”、“未已”解。關於《庭燎》一直有多種解讀,“未央”一詞涵義也因此偏差,且無定論。

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及文物中的“未央”多與“萬歲”、“延壽命”等語彙同時出現,包含吉祥之義。這一點在漢代瓦當文字中表現的尤為明顯,如“長生未央”、“長樂未央”、“長樂未央延年永壽昌”等;

在銅鏡銘文中也大量出現,如:“長相思,毋相忘,常貴福,樂未央”;“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結心相思,毋見忘”等,且帶有這種銘文的銅鏡全國各地都曾出土。此外,“未央”也是漢簡記載最為多見的人名之一,上至於“侯”,下至於“奴”,都有以此為名號者。由此說明,在漢代“未央”、“長樂”是全國各個階層通行的吉語。

作為吉語,“未央”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沒有災難,沒有殃禍,含有平安、長壽、長生等漢人喜以此命名,反映了當時追求長生不老、延年益壽的社會思潮的盛行。

前秦皇始二年(352年)正月,前秦立國,以未央宮作為皇宮。

後秦建初元年(386年)二月,後秦立國,以未央宮作為皇宮。

紫微十五星,也稱紫宮。紫宮是天帝的居室,把未央宮稱為紫宮,是因為它是人間皇帝的宮城。

宮城之內的幹路有三條,兩條平行的東西向幹路貫通宮城,中部有一條南北向幹路縱貫其間。兩條東西向幹路將未央宮分為南、中、北三個區域。

前殿是未央宮最重要的主體建築,居全宮的正中,其它重要建築圍繞它的四周。前殿北側為椒房殿,是皇後居住的地方;更北處建有中國最早的國家圖書館——天祿閣,中國最早的國家檔案館——石渠閣;前殿西側建有中央官署、少府等皇室官署;前殿西南側為皇宮池苑區,建有滄池、漸台等。

這種主要宮殿居中、居高,輔助宮殿居後及兩側的建築配置,成為後世皇宮布局的典範。

未央宮內有宣室、麒麟、金華、承明、武台、鉤弋殿等宮殿,另外還有壽成、萬歲、廣明、椒房、清涼、永延、玉堂、壽安、平就、宣德、東明、歲羽、鳳凰、通光、曲台、白虎、漪蘭、無緣等殿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