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是英文單詞Clone的音譯,意譯為無性繁殖,最早起源於古希臘語“Klone”一詞,代表的意思是嫩芽,細枝,柔軟的、容易折斷的、可彎曲的樹枝。人們經常在歐裏庇德斯、修昔底德、柏拉圖的著作中看到這個詞。實際上在自然界,“克隆”隻是一種古老的、簡單的繁殖植物的方法,早已存在於許多天然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之中,如番薯、馬鈴薯、玫瑰等插枝繁殖的植物。然而,天然的哺乳動物克隆的發生率極低,成員數目太少,且缺乏目的性,所以很少能夠被用來為人類造福,因此,人們開始探索用人工的方法來生產高等動物克隆。多莉羊的誕生,不僅實現了克隆研究者們多年的夙願,同時,也為高等動物的克隆技術研究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領域。

目前,生產哺乳動物的克隆方法主要有胚胎分割和細胞核移植兩種。克隆羊“多莉”,以及其後各國科學家培育的各種克隆動物,采用的都是細胞核移植技術。所謂細胞核移植,是指將不同發育時期的胚胎或成體動物的細胞核,經顯微手術和細胞融合方法移植到去核卵母細胞中,重新組成胚胎並使之發育成熟的過程。與胚胎分割技術不同,細胞核移植技術,特別是細胞核連續移植技術可以產生無限個遺傳相同的個體。由於細胞核移植是產生克隆動物的有效方法,故人們往往把它稱為動物克隆技術。

采用細胞核移植技術克隆動物的設想,最初由漢斯·施佩曼在1938年提出,他稱之為“奇異的實驗”,即從發育到後期的胚胎(成熟或未成熟的胚胎均可)中取出細胞核,將其移植到一個卵子中。這一設想是現在克隆動物的基本途徑。

從1952年起,科學家們首先采用青蛙開展細胞核移植克隆實驗,先後獲得了蝌蚪和成體蛙。1963年,我國童第周教授領導的科研組,首先以金魚等為材料,研究了魚類胚胎細胞核移植技術,獲得成功。

哺乳動物胚胎細胞核移植研究的最初成果在1981年取得——卡爾·伊爾門澤和彼得霍佩用鼠胚胎細胞培育出發育正常的小鼠。1984年,施特恩·維拉德森用取自羊的未成熟胚胎細胞克隆出一隻活產羊,其他人後來利用牛、豬、山羊、兔和獼猴等各種動物對他采用的實驗方法進行了重複實驗。1994年,尼爾·菲爾斯特用發育到至少有120個細胞的晚期胚胎來克隆牛。到1995年,在主要的哺乳動物中,胚胎細胞核移植都獲得成功,包括冷凍和體外生產的胚胎;對胚胎幹細胞或成體幹細胞的核移植實驗,也都做了嚐試。但到1995年為止,成體動物分化細胞核移植一直未能取得成功。

1996年7月裏的一天,對英國愛丁堡羅斯林(Roslin)研究所由伊恩·維爾穆特(I。Wilmut)領導的科學研究小組全體成員來講,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日子。對全世界來說,也是值得慶賀的一天。因為在這一天,一隻妊娠了148天,體重為6.6千克,編號為6LL3的小羊來到了這個世界。這隻羊的身世與眾不同,它既無父親,又無母親,它是科學家們用克隆技術複製出來的一隻小綿羊。經過幾個月的精心嗬護,這隻身世不凡的小綿羊茁壯成長,並獲得了一個動聽的名字——多莉(Do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