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驛站、長城、烽燧、城堡、河渠、古代墓葬
敦煌地區保存了不少古道、古驛站、古城堡、古長城、古烽燧、古河渠、古塞城、古墓葬等遺址。這是一筆豐富的曆史文化遺產
敦煌地區境內古道有瓜沙道、第五道(莫賀延磧道上段)、矟竿道、玉門道、陽關道、子亭道、南口道,連接境外的有西域南道、西域中道、西域北道、沙海道、吐穀渾道,沿途多有亭燧驛戍。
敦煌地區有漢長城遺址百餘公裏(插圖48 瓜州縣西湖用紅柳枝構築的長城),長城沿線保存有烽燧亭障有一百多處,地麵、地下遺留著豐富的文物遺存(插圖49 敦煌淩胡燧積薪堆.)。
敦煌地區古城堡遺址約百餘處,瓜州縣境內就有古城遺址55處(插圖50 漢敦煌郡城西北角墩)。
敦煌地區較大的古墓群七處,古墓葬成千上萬。已發掘約300多座,出土不少古代生活器物。還發掘了一些壁畫墓,保存不少古代墓畫及榜題,敦煌佛爺廟墓群出土西晉墓磚畫《李廣射虎圖》,為今存最早的李廣形像(插圖51 敦煌佛爺廟墓群出土西晉墓磚畫《李廣射虎圖》)。敦煌地區成千上萬座古墓葬,保存了一個延續千餘年的“亡人世界”,折射著同時代“活人社會”的影子。
敦煌地區保存的古代水利設施及河渠遺址數十處。值得大書特書的是瓜州縣鎖陽城東南漢唐渠係遺址,保存基本完好,幹渠、支渠、鬥渠、農渠四級渠道宛然而在,網絡分明(參看插圖2 鎖陽城東漢唐渠係網絡)。漢唐古渠網絡係統能保存如此完好,堪稱奇跡,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其考察研究價值甚至不在四川都江堰之下。都江堰盡管比鎖陽城古渠網絡年代早,但屢經後世改造,早已麵目全非,而鎖陽城古渠網絡則未經後世改造,仍是漢唐古渠原貌,實為敦煌又一遺珍,難能可貴。
古塞城,是包圍整片綠洲城鎮、農田、村莊的大城,往往周回數百裏、圈地數數百平方公裏,是漢晉時期西北邊郡特有的自衛防禦設施(插圖52 敦煌古塞城東灣殘段遺跡)。敦煌城區綠洲邊緣、漢陽關及漢玉門關地區各保存有好多段古塞城及塞亭遺址。敦煌古塞城的發現和對敦煌古塞城的研究,為邊疆史地研究提出了新內容、新課題,可以填補西北曆史地理研究的一項空白58。
上述諸方麵的考察研究,可以使我們對古代敦煌形成立體的概念。它關係著古代敦煌的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民族、民俗、宗教、藝術、語言、文學等諸多方麵,因而在敦煌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敦煌金石碑銘
敦煌金石碑銘包含著重要的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敦煌古代社會、政治、軍事、古代生產、生活、宗教信仰、工藝技術、曆史人物、家族世係等方麵不可缺少的資料,具有重要的曆史文化意義。這部分散留實物,大致分為以下三類:
1、敦煌碑銘之屬。包括記功碑、功德碑、墓碑、界碑,洞窟題記、造象記、金屬銘刻、明器題記、邈真讚等。其中又分為傳世實物和原物無存而僅存錄文者兩種。例如晚唐至宋沙州轄下的紫亭縣(縣治在今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城東北之黨城灣),正史、地誌(如《太平寰宇記》、《宋會要輯稿》等)皆所不載,就是靠洞窟題記及邈真讚等所提供的資料才知道的。又如晚唐到宋一百多年間沙州歸義軍節度使的世次、政績等,若不是借助洞窟題記、功德碑、以及相關的邈真讚所提供的資料,想必永遠也理不出頭緒。這一百多年間敦煌地區最高掌權人物的世次關係理不清,就會使這一地區百餘年間的曆史成為一筆糊塗賬,由此而對這個時期的敦煌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外交、藝術、宗教、文學等方麵的研究都會造成許多不可逾越的障疑。
2、敦煌新石器時代金、石、陶器之屬,有過幾篇報導,研究尚未展開。從事這方麵工作的主要是甘肅省考古所和敦煌、安西、玉門等縣市博物館的考古工作者。這方麵的研究工作,有助於弄清史前時期敦煌地區民族成份,民族文化、以及這種民族文化同漢文化的關係。
3、敦煌地區發現的古代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各種器具以及武器裝備之屬,例如紙、筆、絲、毛、棉織品、工藝品、衣物、回鶻文木活字模等。這方麵也已有人研究,但還有待進一步展開。
上麵介紹的敦煌學的材料,構成了敦煌學博大精深的內容,讓人“遠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