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遊牧民族部落製度研究》一書,是以馬克思主義民族學理論為指導,以中國遊牧民族部落製度為切入點來研究中國遊牧民族的社會曆史與文化變遷。

部落是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中出現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部落是在氏族組織的基礎上由共同血緣的兩個以上的氏族組成,有自己的地域、名稱、方言、宗教和習慣。它分為血緣部落和地緣部落兩個階段,前者形成於原始社會,後者形成於階級社會。部落製度是維係部落組織的基礎,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

根據馬克思主義民族學的理論,人類是“從部落發展成了民族和國家”。按其經濟成分,又可分為狩獵民族、遊牧民族、農業民族等。中國的遊牧民族即包括古代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紇、吐蕃、契丹、女真等古代民族,又包括現代的藏族、塔吉克族、蒙古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鄂溫克族、裕固族等現代民族。他們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等適合放牧的遊牧區。在漫長的民族形成與發展的曆史中,逐漸形成了以遊牧經濟為基礎的生產、生活方式和部落社會製度。在曆史上,由於遊牧民族牧區生產的單一性和不穩定性,使牧區對農業區有很大的依賴性,同時,牧區始終保持著部落製的亦兵亦牧的集群社會組織,再加上擅長騎射的騎兵,很容易形成一陣陣的軍事優勢,構成掠奪農業區的威懾力量。當然,農業區也需要牧區的畜力和畜牧產品。正是由於這種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麵的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的互補關係,才使我國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你去我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多具特色的多元一體的多民族國家。這種民族融合的曆史進程正說明今天的遊牧民族是吸收和繼承了古代遊牧民族的共性,形成本民族自身特征的曆史再現。

基於西北是多民族居住區,在我國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一地域優勢,我們選擇了藏族、蒙古族、哈薩克族和裕固族這四個遊牧民族作為我們的研究對象,來係統闡述部落製度的起源、形成、發展和廢除的全過程,目的是想通過對部落製度的分析研究,找出西北少數民族長期貧困落後的曆史根源,使大家清醒地認識到,封閉守舊的傳統觀念是阻礙牧區經濟現代化發展的不利因素,認清東西部社會發展差距拉大的自身因素,增強縮短東西部社會發展差距、改變落後麵貌的信心,轉變觀念,發揮本地資源優勢,以實際行動投入到西部大開發的潮流中。

關於部落製度的研究,見於摩爾根的《古代社會》,而確立完整的理論體係則見於恩格斯的《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曆史。我國對部落製度的研究是伴隨著解放初期的民族識別和民族社會曆史調查展開的,主要以研究原始社會的部落製度為主,且研究較為深入,而且碩果累累。但是,對階級社會的部落製度普遍認為是一種殘餘,缺乏應有的深入研究,忽略了部落在階級社會中以其變態的形式存在於遊牧民族中這一特點。筆者正是抓住部落存在於階級社會這一特點,以藏族、蒙古族、哈薩克族和裕固族的部落特征為依據,進行深入研究,通過對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的民族調查,了解到部落製度在甘南藏區一直存在到1958年民主改革被廢除為止,長達一千多年,滲透到了藏區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影響著藏區社會發展的方方麵麵,是部落製度保留較典型的一個地區。因此,結合夏河縣的實際情況和貫徹黨中央提出的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對藏區今後畜牧業經濟現代化的發展作了戰略思考,這對新時期加快牧區經濟建設、更新牧民的傳統觀念、提高牧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由於目前全麵係統研究遊牧民族部落製度的資料十分有限。而且筆者所見到的材料非常零亂,這無疑給本書的撰寫帶來了不少困難,再加上本人水平有限,功底尚淺,疏漏和錯誤之處在所難免,需要改進的地方很多,敬請專家、學者們不吝賜教。

安儉

2005年3月修改於華東師範大學濟建設、更新牧民的傳統觀念、提高牧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由於目前全麵係統研究遊牧民族部落製度的資料十分有限。而且筆者所見到的材料非常零亂,這無疑給本書的撰寫帶來了不少困難,再加上本人水平有限,功底尚淺,疏漏和錯誤之處在所難免,需要改進的地方很多,敬請專家、學者們不吝賜教。

安儉

2005年3月修改於華東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