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東革命鬥爭史,是慶陽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甘肅隴東這塊黃土地上,為爭取自身解放和民族解放,實現社會主義而進行的革命鬥爭的曆史。隴東革命鬥爭史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曆史是一條長河。掌握隴東革命鬥爭史,不能不了解悠久燦爛的慶陽曆史。
慶陽位於甘肅省的最東端,習慣上稱其為“隴東”。遠在20萬年以前,人類就在這裏繁衍生息,從事狩獵和采集,我國的第一塊舊石器,就出土於華池縣趙家岔。慶陽為華夏始祖軒轅黃帝活動的區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夏商時這裏屬《禹貢》所列“九州”中的雍州之地。周時稱北豳,先周首領不窋及其後裔鞠陶、公劉曾經長期在這裏“務耕種,行地宜”,複興周道,開創了中華民族早期的農耕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地屬義渠戎國,秦代為北地郡。到了漢代,農牧業進一步發展,慶陽已是“沃野千裏,民以富饒”的地方。隋代改置慶州,唐代沿襲,宋代始為慶陽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帝製,中華民國建立。1913年(民國2年),廢除府製,慶陽歸屬隴東道;1927年(民國16年)廢道,改屬涇原行政區;1935年,國民黨甘肅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在西峰設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於1934年在華池縣南梁成立,1937年建立了陝甘寧邊區慶環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0年更名為隴東分區。解放後,先成立慶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1年更名為慶陽區專員公署,1955年又更名為慶陽專員公署,1978年10月改為慶陽地區行政公署至今。行署所在地西峰鎮於1985年改為縣級市。
悠久的曆史給慶陽地區留下了豐富而珍貴的文化遺存。發掘於慶陽縣三十裏鋪的“環江翼龍”化石和合水板橋的“黃河古象”化石,使世界為之矚目。秦長城橫跨華池、環縣、鎮原3縣進入固原,沿途烽燧相望。秦直道沿子午嶺縱越正寧、寧縣、合水、華池4縣,遺跡至今尚存。開鑿於北魏時的北石窟寺,為甘肅四大石窟之一。環縣、華池、肖金、寧縣等地有唐宋至明朝的磚石塔,結構嚴謹,姿態雄偉。境內尚有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齊家文化的古遺址和曆代石刻、墓葬及古生物化石近千處,成為寶貴的曆史見證。慶陽曆代名人輩出,傅介子、傅玄、王符、李夢陽等人,留下了世所稱道的著作和政績。悠久的曆史也孕育出了絢麗多彩的民間文化,皮影、剪紙、道情和民歌堪稱隴東文化的“四絕”,是祖國文化藝術花苑裏盛開不衰的奇葩。
慶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人民久有習兵尚武精神。北接寧夏的環縣,山峁連綿不絕,史稱“實銀夏之門戶,豳寧之鎖鑰”;東靠陝北的合水縣,“原阜盤旋,溝澗輻輳”,與子午嶺渾然相接,成為天然屏障;南臨關中的寧縣,史說“聯絡關隴,襟帶郡岐,川穀高深,地形險固”;西當六盤山的鎮原,“襟帶秦涼,擁衛畿輔,關中安定,係於此也”,戰略地位也很突出。險要的地理形勢,使慶陽地區成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在長期的戰爭環境中,人民習兵尚武精神和勇於反抗意識得以陶冶和磨煉,威武不屈、堅韌不拔的優秀品質深深根植於這塊古老的黃土地。
發生於現代史上的革命鬥爭,是慶陽曆史上壯麗的一頁。這段曆史,從1925年革命先驅王孝錫浴血播火開始,到1949年7月慶陽全境解放為止,總體上可以劃分為黨在隴東的早期活動時期、陝甘邊時期和陝甘寧邊區時期三個階段。
黨在隴東的早期活動,始於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後期。1925年,出生於寧縣太昌鎮的青年王孝錫在家鄉組織了“青年社”,在苦難深重的慶陽大地上建立起了第一個進步組織。當年入黨後,他於1927年秘密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甘肅第一個農村支部——“中共邠寧支部”,宣傳革命真理,點燃革命火種。1928年,王孝錫不幸被捕犧牲,黨在隴東的革命活動受到嚴重挫折。
1930年初,劉誌丹、謝子長到陝甘邊界宣傳群眾,開展兵運活動和武裝鬥爭,領導當地人民群眾創建陝甘邊革命根據地。1934年,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在華池縣南梁成立。在打破敵人數次“圍剿”後,1935年8月陝甘邊、陝北根據地連成一片,西北革命根據地形成,為北上抗日的紅軍和黨中央提供了落腳點。